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实验教学的有效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杜生梅
摘要:实验教学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童话《幸福是什么》的教学设计为例,着重谈讨自己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实验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朗读;感悟;赛读;表演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034-02
“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在讨论教育的本质目的时常用的两个概念。尤其在时下,创新教育理念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是考量一个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自主学习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旨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习教材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其目的不只在于教给了学生什么知识,更在于教会了什么,教会学生如何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它重在培养和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种实验教学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童话《幸福是什么》的教学设计为例,着重谈讨自己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实验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以期能与教育界仁同交流探讨。
《幸福是什么》是人教课标版《语文》课本第七册上的一篇童话故事。它以“不懂幸福――体验幸福”两方面来构建故事情节,结构简明、文字浅显、融思想性和奇异性于一体。根据这则童话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发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心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读”、“悟”、“赛”、“演”等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通“读”全文把课文读通顺
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有趣的导入法,激起学生渴望了解什么是幸福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出本课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并强调,读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幸福是什么》,大家自然就会明白。
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目标: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并通过学生小组交流识字和朗读情况,检查学习效果。
(一) 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彼”、“锹”、“杈”、“诧”、“麦”和“务”。鼓励学生自学,基本明白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在小学生语文课程中,学习生字和积累基础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这就成为本课学习和教学设计的重点之一。
(二) 检查学生的朗读课文情况。哪个同学有把握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呢?诵读是语文学习和教学中能够增强情感和语感、巩固记忆、加深认识的重要方法。历来的语文教育家都曾对诵读提出过独到见解。“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宋代朱熹曾对诵读提出的这些要求,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过时。因此,根据“正确、流利”的要求做适时评价、鼓励,可培养学生诵读的情感投入和语感流畅程度。
二、领“悟”课文适时启发延伸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本则童话故事内容简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达到自读自悟课文,并在学生自我领悟的基础上,适时启发延伸,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分别从不同侧面获取了他从文章中读到的信息,纷纷交流讨论:“我知道牡羊是放羊”,“我知道三个牧童清理那口老泉,疏通泉眼”,“我知道三个牧童砌井加盖,造福人们”、“我知道三个孩子在那口小井旁边遇见了智慧姑娘,他们不懂幸福,智慧姑娘便引导他们寻找幸福,十年后在这口小井旁边相见。”,“我知道三个孩子在智慧姑娘的指点下,体验到了幸福,知道幸福是什么”,等等,通过交流和交换信息,学生基本获取了整个故事中的主要信息。
(一) 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板书有条理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基本信息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总结和归纳主要信息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二) 引导讨论
1. 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第一个牧童成为一名医生给人治病,第二个牧童在火车、轮船上工作过,当过消防队员,做过花匠,还做过许多事。第三个牧童在家耕地种麦养活了许多人。
2. 十年后,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这些体会是怎样得来的?第一个牧童为病人治好了病,让病人恢复健康,感到幸福,自己同时也感到幸福。第二个牧童勤勤恳恳地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对别人有用的,劳动没有白费,自己感到幸福。第三个牧童种的麦子养活了许多人,劳动没有白费,自己感到幸福。这些体会是经过十年的努力,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感到幸福。
3. 是谁让三个牧童明白了幸福的真谛的?智慧的女儿。
4.智慧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让学生动手用横线划出,并齐读。
完成这些讨论之后,就到了进一步启发引导的时候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动手用横线划出的说,幸福是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这样的回答,只是就这则童话提供的表面信息作出的判断,还处于一种浅表形态,此时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启发教育学生,延伸阅读理解,要从这则童话中理解到更多的东西。老师又问,读了这则童话,再联系到各自身边的人,大家说谁是最幸福的人呢?为什么说他(她)是最幸福呢?此时同学们的答案不再是那么死板和同质化了,这时他们会发自内心地说出自己对幸福和身边人的理解。A同学说,爸爸妈妈最幸福,因为他们每天为我操劳。B同学说,老师,您最幸福,因为您为我们教会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C同学说,我最幸福,因为我每天回去帮妈妈做家务,给她分担了一部分劳作,可以让妈妈多休息一会。D同学说……一时间,每个同学都根据自己对这个世界和身边人的理解,出自无私的童心和小学生独特的审美观照,分别说出了自己认为最幸福的人以及他们幸福的原因。至此,延伸阅读的目的基本达到,但还老师需进一步总结和引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拨式引导,在这种引导的过程中,要始终以赏识的眼光体察每一位同学的理解,即要抓住学生理解问题的偏差和要害,伺机诱导,适时点拨,实现“拨暗为明,拨死为活”的点拨目的。教师说,同学们都很聪明,理解的都很正确,如果要把大家的回答用一句总结的话,即可得出,我们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大家庭,可以安心的学习和生活,而身边的其他人也一样,他们都能安心地为我们做很多事情,尽他们应尽的义务。也就是说,我们都是最幸福的人,同学们说是不是呢?学生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都大声说“是”,他们因此得到了尊重和认可,获得了满足感和快慰感,此时延伸阅读和启发教育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这些训练和启发引导,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思想,而且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外的一些道理。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和强调,那我们就要永远做一个最幸福的人,“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这些引导和启发,不仅使其理解了幸福的真谛,也使他们从小树立了正确的幸福观念,至此,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赛”读课文把课文读好
(一)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靠自己读懂了这个故事。那么现在,你们打算怎么来读好这篇课文呢?这样一来,在前面的两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因自己读懂了全文,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得到老师的表扬,在他们获得尊重和快慰感后还仍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因此在此时再提出如何将文章读好、读漂亮的要求,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取得更多成绩的欲望。
(二) 赛读 。先让学生练读,再赛读。练读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一练,也可以同桌互相读一读。在整个赛读过程中要用语言激发学生们好胜心。如:“谁愿意向他挑战呢?”,“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等等。通过这样的赛读,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朗读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重点知识和信息的掌握和升华。而且在赛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读好文章中一些关键的词句和文眼,如:“你喝吧,我们就是为了让人喝水才把井砌好的”,“捧起一捧水,喝了三口”,“你们做了一件好事……再见”,“我很高兴”等。在强调和读好这些关键字眼的时候,学生会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为别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幸福,从而会更加强化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四、模拟表“演”把课文读活
(一) 同学们读得太好了!同学们,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表演呀?假如你是智慧姑娘,假如你是牧童?你们能不能更好地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在此提出要表演的想法和要求,无形中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踊跃表演的欲望进一步调动起来了,于是课堂教学气氛因此而更加活跃,正是学生在前面逐步取得成就、得到老师表演认可的情况下,他们更想再次挑战自我,寻求更多的成就,这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的。学生此时的成就动机更加强化,表现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不断增强,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强。
(二) 要表演先得复述好有关段落的内容。可以选择“十年后三个牧童做了什么,怎么做,怎么说”这部分,也可以选择“砌井加盖”这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可选择全文。在表演课文故事这一教学环节,可将自主权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当“导演”,由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择表演内容,独立完成表演训练;也可师生共同参与,表演全文或某些段落;老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等特征,本着因材施教的思想原则,合理安排和指定学生表演的特定的角色,点名具体的学生做表演,完成整个表演锻炼。在整个演练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气氛非常活跃,真可谓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它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表达和表演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该童话故事的深入理解,这种现场模拟表演的情境感和现场感强烈,既强化了教学目的和效果,也集中展示了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的率性本质,挖掘和展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才艺表演水平,取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总之,通过这种“朗读”、“感悟”、“赛读”、“表演”的教学设计与具体实践,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积极互动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进入到了“爱学”,“乐学”和“会学”的状态,既完成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又培养和塑造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参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祥芹等.古代阅读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
[2]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5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