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金伟
摘 要: 高职院校从学校定位和培养模式的要求出发,为了适应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普遍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承担了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是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提高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摇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校内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 基本原则
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在国家政策与项目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地域分布、地区差异、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还有不少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甚理想,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开展校内实训基地的研究,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决策者提高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及校内实训基地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把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指导。
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律必须满足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数量、质量方面的要求,必须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理解和应用,必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发展。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建立在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并且是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以及对经验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抽象的结果。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的行动指南、依据或总则。有了科学原则的指导,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就能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以下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仿真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培养。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场所。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按照工作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从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仿真性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保持先进性,否则学生接受的技能训练就无法达到真实的企业技术水平,在其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兼有教学与企业经营的双重性,是学生进入企业前的准备教育,所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准企业文化氛围,这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生产经营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让学生尽可能了解所学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要求。
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在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无法提供所有专业的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等,可是学生要成为某一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对某一领域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情况都有所了解,因此,建立虚拟的场景和图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或者其他形式的模拟技术来模拟生产过程、设备结构和运转情况,直观地把复杂的问题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尽快清晰地理解生产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原理。
2.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校内实训基地无论在空间,还是在时间上,都要既向学生开放,又要面向社会开放,不能让其成为学校某个系所、专业的特定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为学生服务的,要让学生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自主自发地学习,认真完成实训项目,实现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在时间上,校内实训基地要实行全天候开放,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实训室要有专人管理,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锻炼需要,随时到实训室进行训练,保证学习的积极性不受影响。校内实训基地要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提供便利条件。此外,要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比如,为社会培训技能人才、推广新技术和直接完成某些服务项目。校内实训基地具备多种功能,如果开放性不够,就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造成资源浪费。开放是共享的基础,是合作的前提,没有充分开放,实训基地的共享性就无从谈起。
3.共享性
所谓共享,是指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使其优化组合,达到合理配置。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之所以要具有共享性,是由其基本功能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贯彻产学研结合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监督和检查,提高设备投入的综合效益。使用者不同,发挥的功能就有可能不同,但是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等资源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要从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尽量按照产业群、专业群集中布局和建设,不一定要与校内所有专业都一一对应。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设备的分散重复购置,使资源共享,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保障设施配备齐全,达到相当的规模,有效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对促进技术交叉和提高研发生产的综合能力。校内实训基地的共享性是目前基地建设中普遍重视的问题,要尽可能做到与其他专业、院校、企业实现资源共享。
4.生产性
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进行教学管理,企业进行生产组织,教学与生产同步进行,实训的内容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中,按照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真实的产品,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考核,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动力,有利于实现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缓解师资紧缺问题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配备与企业生产相一致的实训设施,但由于企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设备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要实现与企业同步发展,需要更多的投入,“消耗性”实训加剧了对投入的需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基地的运转以真实产品为载体,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有利于实现基地设备投入进入良性轨道的目标。通过生产性实训,可以逐步锻炼出一支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并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建立“双师”结构,使学校教师资源紧缺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张承斌.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职教学院,2005.6.
[2]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3]马的,陈志华.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氛围营造[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