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文海
摘 要: 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谈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 中学生 数学提问能力 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几乎不提问题,一堂课老师讲完了学生也听完了。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一种老师向学生机械地注入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与现在的素质教育极不适应。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数学课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提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如在讲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教师设置悬念:“教室的门不管开到哪一个位置,为什么总是与地面垂直?”学生兴趣盎然,都来琢磨和研究这个问题,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又如上“韦达定理”之前,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会不解二次方程而求出两根和与两根积,你们行吗?”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使学生跃跃欲试。这样的设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理过渡时期,他们想获得知识,好奇又心强,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非常要面子,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在课堂上因为提问不恰当而挨老师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放心地提问。例如:对于因情绪紧张而叙述不清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其说清意思;对于提问有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要批评或讽刺、挖苦,要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另外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竞赛活动,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回答,组内可以补充回答,这样学生在竞争的气氛中消除了顾虑,就会大胆地质疑和提问了。
三、教给提问的方法
针对以上课堂提问的不足,教师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1.目标明确,精心设问。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难易适度,巧设提问。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提学生力所能及的,所谓“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问题。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洞,无从下手。教师可根据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出一些问题,以调整教学活动。
3.留空思考,及时反馈。课堂提问应重视分析学生的信息反馈。老师提出问题后,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促使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明确的反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安排合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4.面向全体,因人施教。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意要面向全体,使学生都能参与思考,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注意提问的适度性、梯度性和个体差异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促其知识内化。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在教学中要有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在提问中受益,在提问中获得知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