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探索高三音乐教育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烨
摘 要: 作者结合高三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就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对高三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三音乐欣赏教学 情感需求 人文内涵 教学方式
高三年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巨大,因此产生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值得学校、教师及家长共同关注。针对上述情况,我校自2007年9月起在高三年级增设了音乐欣赏课程,以期通过音乐这一特殊的载体,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缓解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作为高三毕业班的音乐教师,两年来,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一方面努力搜寻、探索合理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整合校本教材,另一方面坚持不断创新,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求新、求活、求实。但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问题缠绕脑海,我不断定量、思考、探索,例如“怎样能使音乐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授课能使学生既感到放松又不失‘真材实料’”,等等。下面我就高三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谈谈心得体会,欠缺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注学生情感,用爱感召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音乐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用爱来感召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于对教学内容和具体作品的情感投入,而缺少对教学对象的关注和热爱,那么这样的教育无论开展得多热闹,都只是表层的,是不完整、不完美的。因为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情感、认识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
基于以上认识,在执教高三年级之前,我做得最多的是先关注这一群体,认识这一群体,然后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高三学生日复一日地机械上课、作业、考试。每天面对小山似的课本与复习资料,平心而论,他们实在苦不堪言。这种高强度的劳作、绝对的孤单状态,使得他们非常渴望一种来自外界的安慰。这时,来自课堂的关爱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效。
清晰地记得开学的第一节课,我最初以这样的方式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在正式上课之前,顾老师先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这一间崭新的教室,猜一猜教室里是哪一件设备最为贵重。”问题刚问出,就马上有同学回答是投影仪,也有的说是钢琴,更多的则是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看着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开始生成,我介绍起了教室里的一件件设备,并告诉他们:bose组合音响价位很高,最为贵重,这是学校在暑假特意为高三学生购置的,而这间音乐教室也是特意为我们准备的。这时,教室里非常安静,我适时向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在这一间古朴雅致又不失现代感的音乐教室里,顾老师希望大家每一节课都能用心聆听音乐,享受音乐,在接受音乐的洗礼中得到一丝平缓与慰藉,在感悟音乐后感受松弛、改善情绪、净化情感。”这时,每一个学生的目光都充满着期待。我知道,这是学生们被关爱后的期待,是感受到温暖与幸福后的期待。
两年来的高三教学经历,让我感悟到:情感教育,对于高三学生而言,着实必要。在情感教育中,学生能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教师适时抓住一些教育契机,能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很多,比如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再如让他们更多地与自然界交融,更多地感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等等。
人和人的关系就像大山的回音,你对他喊:“我尊重你!”他的回音是:“我尊重你!”实践证明,当今教育已不再崇尚师道尊严。一味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其结果只会让学生与你疏远。只有你先走近学生,亲近学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才会亲近你,才会在你“爱的感召”下热爱你所任教的这门科目,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见,情感教育是由爱所牵引的教育,爱是能力,爱又是动力。
二、注重人文内涵,以趣吸引学生
所谓“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是每个人每天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的、活生生的、真实的世界,它渗透到人类生存的各个领域,无时不在,不处不有。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为人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为生活倾注了一股甘美的清泉。
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理解多元文化”,广泛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开阔音乐教育视野,丰富音乐教育内涵,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这应是音乐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我认为,对高三年级学生的音乐教育更应如此。
高三学生经过高一年级《音乐鉴赏》课程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欣赏音乐、鉴赏音乐的理论基础。此时如果单纯“以音乐为本”,围绕音乐要素展开对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显然已经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欣赏欲望。应当看到,这一时期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日渐形成。面对枯燥的学业,内心浮躁的很多,能沉淀下来的很少。面对纷繁的信息世界,他们的眼睛对外界看得太多,但看心灵的太少。这时,在课堂上为他们呈现一个广阔的天地,拓展知识面,加大信息量,教会他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方法,提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宝贵和必要。我认为:以人文为主线,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把独立的音乐文化融入到宏观大文化的土壤中,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之间的内在精神,这种做法确实能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这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最直接关怀。
例如,在自编课例《音乐与人生》中,我将《怀胎》(选自台湾手语剧<亲恩浩连天>)、《摇篮曲》(勃拉姆斯作曲)、《小夜曲》(舒伯特作曲)、《婚礼进行曲》、《安魂曲》等七首精致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呈现。通过讲解、师生的讨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音乐的洗礼,思考了音乐与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并对“生命的感受”、“人生的期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又如,在自编课例《走进空灵缥缈的音乐世界――班得瑞音乐赏析》中,学生通过聆听班得瑞的几首经典代表作品,如《寂静之音》、《大地之歌》等,并通过与其他音乐作品的比较,一方面感受到松弛,缓解了疲劳,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班得瑞自然脱俗的音乐风格,并领悟到了“音乐是创造万物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动韵律”、“只有相谐相融的音乐才称得上是好音乐”等道理。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注入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为课堂插上翱翔的翅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飞向广阔的社会、深入的生活,走进多样的民族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当然,人文内涵丰富的音乐作品很多,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还应根据音乐性、情趣性和学生文化储备、理解能力等来决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以“变”激活学生
课例一《音乐与情绪》: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闪亮登场,现场邀请两位同学作为嘉宾聆听了三段音乐,然后要求嘉宾就三段情绪不尽相同的音乐即兴编一个故事。听音乐时,全班顿时寂静;而在音乐叙事环节,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他同学也都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
课例二《有一种声音叫摇滚》:在授课之前,先根据电影《校园摇滚》的剧情,为学生讲述一个摇滚乐主唱和吉他手杜威・费恩的故事,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穿插播放了事先剪切好的精彩视频片段。接着,教师就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段与学生展开了讨论,例如“摇滚乐使用的乐器”、“摇滚乐的特点”等,然后,师生就“摇滚历史”“摇滚文化”“摇滚乐在中国”等话题展开了学习与探究。
课例《音乐与情绪》、《有一种声音叫摇滚》属于挖掘、整合后的校本教材。顾及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需求和求知、心理特点,考虑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分别运用了体验式、联想式、讲解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学生在感觉器官上受到了交叉刺激,知识的信息渠道得到了拓宽,并且使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课堂教学能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进行。
新课程的实施,实现了教学内容从统一到多样的转变。她为每一个音乐教师提供了拓展教学天地、开发学生智力的舞台。为让这一舞台熠熠生辉、持久舞动,教师需更新观念,实现教学方式从模式化到多样化的转变。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教育品格、教学态度,它源于教师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只有执著地热爱音乐,视学生为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感召学生,激起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才能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将知识教授给高三学生,将他们培养成有感情、有自我、有音乐文化素养的新型公民。“注重人文内涵”,能够激发高三学生浓厚的学习、欣赏音乐的兴趣,并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而又外延无限的文化世界,帮助他们学会高屋建瓴地获取信息,生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音乐教师高尚的教学品格、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展现的载体和中介,是连接教与学之间的重要环节,是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得以成功构建的保证。
我校的高三音乐课程已实施两年,作为一名毕业班的音乐教师,能在高三这块新的音乐教育教学领域奋斗,我深感荣幸。面对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珍惜备至。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我相信,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只要不断思考、勇于探索,高三音乐课堂就能在理性思考中前行,在研究探索中迈进,并最终在辛勤耕耘中收获。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理解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吴跃乐主编.新版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1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