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找准教学点,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海岗

   《春意挂上了树梢》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里的一篇文章。拿到这篇文章,我第一感觉是这篇文章比较难上。一是学生对那个时代没有感性的体验;二是如何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三是如何才能上出新意。而前两点恰是很多老师着重关注的,但这样可能上不出新意。
   萧红是鲁迅所看重的一个作家,鲁迅曾这样赞誉萧红,“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像这样一位很有文学地位的作家,她的作品必然有过人的地方。是因为她的作品饱含的感情价值取向,还是她的文采,亦或是她的写作上有着特别之处?这些考虑都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思来想去,我觉得这篇文章如果没有创新的教学设计,只着重分析作者的情感,是很难取胜的。我得找寻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略。
   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关键是要抓住教学点。笼统地说,教学点可以是指教师为一节课确立的教学重点,也可以说是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课堂教学不是表演艺术,而是为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学的,师生的良性互动等都需要我们教育者要准确有效地把握教学点。
   《春意挂上了树梢》文章并不是很长,相对于张爱玲,萧红的文采显然不如。但是萧红作品里的关心下层民众、悲天悯人的思想以及比较质朴客观的写实风格,又显然是张爱玲所不具备的。著名导演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他拍故事片吸引观众的几个诀窍,其中之一就是构思故事时不要太复杂,尽可能简单些。
   按常人眼光,故事情节越复杂、曲折就越有吸引力,冯导却崇尚简单,目的就是为了腾出时空,丰富人物,挖掘情节深刻的内涵,让观众除了感官刺激外,领悟得更多,获取得更多。这就是冯导电影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之一,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由此我在思考:《春意挂上了树梢》这节课,能不能从作家客观写实等角度,探出一点在写作上的借鉴呢?如果能由此开挖出去,或许就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这篇文章里有两类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这两类人从开始一直写到后面。虽然对他们用墨不多,但是却多次写到,写足了。对呀,这就是我想要的一个突破口。在文章里,为了写足“春意”,作者横向写足了人物(暖);为了写足“冷意”,横向写足了人物(冷)。为了写足感情,纵向写足了时间(白天―夜晚),横向写足了场景(商市街、院子―中央大街南端);为了写足感情,写足了对比,写足感情句。这对我们学生的写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呀!感情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真情实感是最能打动人的。就像本文,虽然没有多少华丽语言,但是写足了感情。像2007年江苏高考《怀想天空》中一篇关于“割麦子”的好作文,就是这类的代表,虽质朴,但却写足了时间、人物,感情是真真切切的。
   思虑再三,我决定采用板块式教学来上这节课。板块一:感知文本(品味汪林,体会下层人民,体会感情);板块二:体会、学习本文可以借鉴的写作手法。两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既清晰而又彼此密切关联,并列而又逐层深入。按这样一个思路,本节课就可以把学生从课内阅读引导到写作指导,再配合本文作者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情感,引导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的意识。这样本节课就能够把阅读和写作统一起来,而且把育人和写作也结合到了一起。
   经验告诉我们:教学点的设置应该准确、简练而精当。因为教学点的确立关系到这节课方向是否正确、重点是否突出、结果是否有效。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能找准切实可行的教学点,那么它必将为我们全面展示出教学的内容美、语言美和过程美,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思维等也会获得同步的发展,这样就会有效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