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作文教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军

  摘要:对学生作文思维方法的训练,作为教师,要找准、分析学生作文存在的症结,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帮助学生选好观察事物的角度,追求思维的广度、深度及境界,让思维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就能取得了很好的实用效果。
  关键词:作文;思维方法;训练
  近年来,为中考学生做考前辅导,觉得最难攻的是作文。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什么出现这种“累”不堪言,“苦”声载道的尴尬局面呢?面对学生的困惑,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为病症作文号脉
  目前,学生作文存在的病症有:内容空洞,矫情泛滥,缺乏创造;千人一面,没有生活,缺乏个性;文体意识模糊;谋篇布局的能力差;语言平淡,表达手法单一;没有想象与联想,缺乏逻辑思维;知识面窄,思想浅薄;历史文化蕴涵贫瘠,对社会、人生、时代缺乏深刻的思考。这些症状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想象力的发挥。实际上我们冷静一想,学生从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脱离了生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限制在有限的教科书里。我们事事强调规范,言行举止要求统一,甚至答案都要求标准化,思想没有撞击,心灵火花难以点燃。其想象力、创造力怎能不贫乏?
  针对这种病灶,我一方面给学生推荐书籍、杂志,督促学生多读书,定期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读书笔记、时政评论、生活随笔和见闻,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只要是“吾手写吾心”、写通顺、写活泼、有情感有体验,就及时给予表扬;另一方面在作文训练中循序渐进地给予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下面我着重谈一谈在这方面的具体作法。
  信任,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稳固平台
  相信每个学生是最棒的,创造性地给学生方法,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稳固平台。话题作文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性思维”,注重考察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注重检测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只要教师平时多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知识,锻炼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积极感受、观察、分析、思考,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提高认识水平,丰富生活阅历,有了丰厚的积蓄,才能有审美想象的能力,才能有写作时下笔如有神的临场爆发。
  换一个角度,就是另一番情景
  写作的高手往往是角度选得好,立意新。观察事物的角度十分重要。鲁迅曾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文审题如果以从众心态,肯定不会出新出奇,如果思维受到限制或进入死角,就要想方设法跳出来,走到思维的旷野中去,放眼远望,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
  追求思维的广度、深度及境界
  思维反映人的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和思想意识。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雨果把人心比作天空和海洋。可见,思维是没有界限的。要求学生打开思维,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要引导学生在文章里反映健康的生活情趣,高尚的思想情操;思维要合乎规律和生活逻辑,这是最起码的思维准则;看问题能“一分为二”。如“扫一屋与扫天下”、“士兵与元帅”、“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让思维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要提高思维水平,追求思维的多角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力与想象力,既形象思维的能力。黑格尔把想象称为杰出的艺术本领。这种本领就是脑海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幻影,有画面、色彩、声音,甚至是一种魔幻的感觉。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就不可能有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心里的能动的、深刻的反映。
  想象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是与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也是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就会将自己的经历、感悟、见闻串联为一体,撞击出思想火花,萌动尝试写作的愿望,这时是想象最好的状态。教师要教给学生捕捉这种状态的方法,让学生先说后写并做文字上的加工润色,这样,一篇文章就形成了,学生产生了成就感,自然就会自己琢磨、总结,达到自觉练笔的目的。在写作实践中鼓励学生多模仿、多吟诵古典诗词,这不仅能激发想象力,而且能增强文化素养。
  听音乐、观赏绘画,也是激发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各类艺术的审美情趣,审美想象都是相通的。作文教学要教学生会写文章,更要教育学生品味一种人生境界,树立理想,营造一种生活品位,陶冶情操。
  综上所述,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隐藏的内涵是广泛的多义的丰富的,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这一点,帮助学生把隐藏的内涵挖掘出来,把思维的触角伸开,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是贯穿学生写作过程的载体,想象和情感就是这个载体的一双翅膀,有了这双翅膀,学生就能任意翱翔于写作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
  [2]陈敦.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语文世界,2003(4).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九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4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