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志红

  摘 要:知识、智慧、情感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中,总是既有“情”又有“理”,“情”和“理”的关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语文教学要以情感教育取胜,启发觉悟,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在每个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悦耳、动听的乐章。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过程 情感气息 出情入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师有责任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语文教学要善用教师人格魅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微妙的相互接触。”你面对的是学生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过程,是增进师生情感的过程。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喜欢打球的同学,教师不妨参与其中;对喜欢上网的同学,教师不如少一些惩罚,多一些关注和正确引导;对学生的过失,教师要有足够的包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爱,就会使学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这样,师生之间情感沟通了,就能让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内容,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语文教学要创设情感氛围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要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教师要根据课文创设情境,做到“以境育情”,以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其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音乐创设情境,比如学习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先播放歌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进一步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教师也可以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这样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1919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哀愁了。
  三、语文教学要读出情感气息
  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这其中有诗歌的意境美、小说的形象美、散文的构思美等等,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多种风格的文章,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昂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语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地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变化: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总之,情感教育不但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神韵。
  作者单位:盐城市鞍湖实验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