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困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天德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遇到了许多困惑,由于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原因,教师和学生都非常累;义务教育是什么和义务教育为什么的问题,是我们理解这种困惑的关键。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师困惑
新学年伊始,有许多教育现象令人心痛。
我有许多朋友,包括朋友的亲人,都是做小学教师的。开学第一天的教师大会后,他们以不同的语调发出了相同的声音:又得拼命了!
本来,新的学年开始,教师应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况呢?
我终于了解到了其中的真实情况。
在新的一学期开始的时候,学校要总结上学期的工作,安排这一学期的工作,这本来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对于教师而言,就不是我坐在书桌旁所想象的或者在理论书上看到的那种情况了。
在总结上学期的工作的时候,校长总是要把上学期各年级各科以及各个教师所带班级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分数以及在同一个学区的排名做公布,并且,把它作为考核教师的最主要的指标。在这种考核机制的左右下,累的是教师,而学生不但累,而且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限制,因为在这种考核机制的左右下,教师为了自己的“成绩”、为了自己的前途甚至是为了自己的饭碗,就只有按照考核指标中所列的几个方面、按照校长要求的几个方面和相关的标准来进行工作,甚至是作秀。学生厌学的情绪当然也就随之增长了许多。总之,这种现象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当然。校长这样要求,也未必就是校长的初衷。因为高考结束后,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要对高考的情况大肆宣传,对当年高考的情况做各种各样的分析、反思和批评。省、市、县分别要对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市、县、校的高考情况做出详细明确的排队,而且还要进行轰轰烈烈的表彰高考先进者大会。这样一层一层加压,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就只有这样做了。除了升官和其他功利的因素外,校长也有可能被下岗,所以,校长不应该背这个黑锅。校长无罪!校长无罪,何人有罪?
校长执行的是教育局及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和要求。而教育局及有关的教育行政部门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志主要是每年的高考情况,甚至把高考成绩不好的原因理所当然地就归结到了中学甚至殃及到小学的教育质量方面了,当然,归结到了中学和小学的教育质量上本无可厚非,但怎么样的质量观就是问题的根源了。
教育质量绝对不等于考试分数。
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十分有必要首先搞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一、教育是什么
关于什么是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的《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孟子・尽心下》中,孟子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他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教”与“育”二字联用,也是第一次提出把培养天下优秀人才当作人生的乐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法国教育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以上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概念的表述存在着差异,各有局限,但他们又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
在我国现阶段,对于什么是教育,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教育,即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所谓狭义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在对“教育”一词的解释为:“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一词英、法、德语三者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综上所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进行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人生存、生产、生活,进而提高人的生存、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文明水平。升学教育仅仅是教育功能中承担选拔责任的一小部分,而且仅仅是其社会功能中的一小部分。它是社会由于自身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附加给教育的特征之一,绝非教育的本质属性。
因此,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同时,也是人自我实现的必然需要。
二、义务教育是什么
义务教育究竟是升学预备教育,还是未来公民的素质养成教育,这是义务教育价值取向的核心问题。关于义务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总之,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基本的国民素质教育,具有强迫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性、免费性等基本特征。由义务教育的概念可知,义务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权利性、全民性、公共性、基础性、免费性等基本特征,最根本的特征是强制性、免费性和平等性。
1.强制性。国家通过对义务教育进行立法,并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使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受教育者履行法定义务,实现对一定年龄范围的儿童少年进行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强迫教育。采取法律强制手段,其必要性是:首先,受教育对于个人而言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一种权利,通过法律保障人们受教育的权利。由于经济落后、生存环境恶劣、人们还处在解决生存问题时,难以实现受教育权利,同时社会存在各种歧视、世俗偏见、思想观念、个人利益等因素,影响了人们获得受教育权利。其次,国家为了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提高整体民族素质,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广泛的知识,使人们的智慧得到普遍的提高。
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宪法条文中或专门立法对义务教育加以规定。通过宪法的规定,使之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即强制性,以切实保障义务教育。
2.免费性。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实行无偿的、免费的教育。没有免费的教育就不是义务教育,是否具有免费性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的“义务”主要就在于免费性,而其义务的主要承担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民众,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全民皆兵式的策略也仅仅是穷国办大教育在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
3.平等性。公民平等地接受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有教无类”、“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是中外古代教育家的基本教育理念,也是他们毕生追求的基本教育理想。而且,有许多伟大的教育家,穷自己毕生精力在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理想。作为受教育者不论其民族、性别、阶层、财产收入状况、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有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作为政府、社会、学校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条件。义务教育没有平等性就失去了公平。
强制性是前提,是法律保障,通过法律保障为免费性、平等性提供保证;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物质保证,近年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实践表明,免费性是根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最有力的保证。
三、义务教育为什么
从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点中不难看出,义务教育着眼于为未来公民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素质,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从民族、国家的未来考虑,为每一个儿童、少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是义务教育根本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注重每一个儿童、少年的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儿童、少年的发展,更不是只注重少数儿童、少年的发展。其二,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使每个儿童、少年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其三,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促进每个儿童、少年富有个性的发展。义务教育就是要在充分重视儿童、少年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少年的个性发展。根据义务教育的价值取向,为每一个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应成为义务教育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当我们明白了义务教育是什么和义务教育为什么的时候,我们应该大声地呐喊: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抛弃那些人为附加的功利思想,彻底地砸碎那令人窒息的镣铐,还原教师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应该获得彻底的解放。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应该有专家的胸怀、专家的眼界,站在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和谐发展的高度,应该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来评价并考核学校、评价并考核教师。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能够愉快地跳起欢快的舞蹈。
参考文献
[1]杨银付等.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甘肃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