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进生活感受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雪凤

  摘要:把生活情境融入数学课堂,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新教学理念。本文以《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课例实践为载体,就如何使数学活动走进生活,让学生领会数学的实在、感受数学的价值,并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课堂向生活空间有效延伸。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呈现具有生活魅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化 课例分析 价值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在这样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实际课堂教学的设计,其基点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数学的近似现实生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能顺利迁移到自己实践的学习情境中进行构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下面以本人亲历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课例实践为载体,就如何使数学活动走进生活,让学生领会数学的实在、感受数学的价值,谈谈自己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一些感悟和实践认识。
  “圆”是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第3章的知识内容。圆是一种特殊的曲线型图形,教材以“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这一实际问题为背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探索车轮上的任意一点与轴心的关系,这种呈现方式不仅为学生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且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在这里,学生对圆并不陌生,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但还没有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的概念。所以在《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课例设计中,运用“情境――生活”型教学模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问题进行圆的概念的探究,无疑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这样,就可以巧妙地实现问题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
  
  二、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能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因此,设计生活化的数学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索后的成就感。
  
  三、让数学课堂向生活空间有效延伸
  
  数学课堂向生活空间的有效延伸,不仅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其主体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因为,课程不再是静止的内容体系,它首先是过程,并将体验和过程提高到了突出地位。这是因为教学中有很多至关重要却无法通过知识去理解去感悟的东西,比如说思想、情感、能力等等,这些东西都只能凭自己的直觉去感受去领悟,而课程过程正是生成体验和丰富情感的重要过程。学习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砌,而是各个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常常有老师说学生启而不发,缺乏悟性,而我个人认为,学生只有到一定量的积累与亲身的体验才会有所谓的顿悟。所以,教学应以学生获得学习体验的快乐,激发求知兴趣,发展良好情商为目标。在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受到良好的教育。还学生课堂生活的本色,让我们的课堂向生活延伸。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是生活的缩影,我们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形成能力,又获得乐趣,同时还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