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反馈,让课堂“活起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丽萍

  摘 要:课堂教学反馈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处理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反馈信息 反馈课堂 教学反馈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正如我们所知,“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而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控制系统,是一个师生多边信息活动的“反馈―控制”过程。
  所谓课堂教学反馈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的信息经过施教对象处理后产生的教学效果再输送回来,并对教学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反馈信息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和类别:直接反馈(如:问题回答的对与错等)与间接反馈(如:表情、声音、动作、专心程度等);瞬时反馈(如:设问与答问、课堂上及时检查是否理解与掌握等)与延时反馈(如:课后作业、方法总结等);正反馈(如:表扬、激励与兴趣浓厚等)与负反馈(如:批评、处罚与兴趣淡漠等);集体反馈(如:共性问题处理、集体答问等)与个别反馈(如:个别答问、纠错、解疑等)。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输与反馈过程,因而教学过程就其结构而言是信息传输与反馈的结构。教学过程还是一个有行为目标的系统,要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反馈原理,加强教学反馈。没有反馈,学习就难取得满意效果,反馈信息愈及时、准确、全面、效果愈好。教学反馈是实现教学控制的手段之一。教学反馈可分为教的反馈和学的反馈两种。教的反馈是教师向学生输出知识信息,随即从学生那里获得理解掌握程度的信息,以便调整后续教学的一种反馈。而学生向教师输出掌握程度的信息,以便调整后续学习的这种反馈叫学的反馈。
  
  一、教的反馈――教师敏捷捕捉学生表情信息反馈,激发其情感。使其形成乐观的情绪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斯多德)。积极的情感能增强学生的活动能力,从而促使其对信息的接收;而消极的情感会减弱学生的活动能力,导致其抑制信息的接收。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会随时关注学生的一颦一笑。因为这些教师深知:学生的面部表情是其真情的自然流露,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就是一块块心灵的画板,他们经常会反馈出平静、愉快、狂喜、羞怯、快乐、怀疑、悲伤、难受、憎恶、苦闷的表情。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就要通过观察(对学生的观察,一般来说,先是整体的,然后是局部和个别的;先是扫视,然后再到凝视,既要观察面上情况,又要观察点的情况,虚实相生。)学生这种瞬息万变的表情,来判断他们不同时刻的心理活动。继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时甚至要对事先的课堂教学目标做出新的调整。
  这种“观察法”不仅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还有利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为教师能够迅速获取学生的非言语反馈信息,并进行处理提供条件,更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眼睛是学生心灵的窗户”,那么我想说“目光是教师潜有的心声”。教师和蔼的目光可以缓解学生敌对的情绪;关心的目光可以消解学生低落的情绪;轻视的目光可以提醒学生狂喜的躁动;而信任的目光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等。因而,教师一旦接收到学生的面部表情反馈,就应该及时地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目光反馈出来。从而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爱、鼓励、提醒和信任,从而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加强对课堂的调控,使学生产生乐观的学习情绪,师生情感也得以升华。当然目光的调控也要自然地、有的放矢地进行,并且能与丰富的语言,手势(竖起的大拇指等)密切配合。
  
  二、学的反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课堂反馈调控,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其良好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能之外又同智能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丰富健康的情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动机,坚强的意志等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反馈教学法就是充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机调控,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丰富、良好的情感,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优秀的品格能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能提高教学效果。而心理学又认为,兴趣的外化形式就是表现在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从学生的坐姿,眼神中研读出他们的兴趣浓否。坐姿轻松,目光有神,则学生的学习兴趣颇浓;坐姿轻松,目光冷漠,则学习的兴趣较浓;坐姿疲沓,目光呆滞,则无多大兴趣。当课堂中出现此种反馈信息时,教师就要及早调控。采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兴趣,然后有目的地启发学生的认知,必要时加以表扬和批评。兴趣的培养前提是学生的精力集中,因此在课堂中教师随时要控制学生的目光,强调学生的坐姿。
  当然,一个人的兴趣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培养和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在我的班上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萎靡不振,但在体育竞赛、文艺活动、电脑游戏中却表现得十分活跃。于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听、说、游戏、表演、竞赛等各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并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活动都是我课前精心设计的,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在参与和表现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在一声声的鼓励和表扬声中,还增强了信心,对英语学习逐步产生了兴趣。
  此外,营造一个和谐、紧张、活而不散的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气氛是课堂一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结合表现,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气氛,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兴奋异常,并相互感染,从而人人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每一次成功的体验又有可能推进第二次的成功,多次的成功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逐步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为学好英语奠定了基础。
  让兴趣成为一种习惯,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去其鄙,扬其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在课堂中不断地调控反馈信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有了,习惯好了,课堂听课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自然,学生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升。
  笔者个人认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及时准确地获得和输出教学反馈信息,即掌握反馈技能,才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从而成功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是师生的舞台,让我们的课堂因“反馈”而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艺术》.
  [2]《反馈教学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