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当何理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维海
关键词:不毛注释理解
《出师表》一文对“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注释“不毛”为“不长草的地方”。这种解释似乎欠妥当。因为文中“五月渡泸”的解释,既交代了时间,又点明了地点是泸水以南的地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就是金沙江汇合雅砻江以后的一段,应该说是云南一带。水资源如此丰富的泸水以南五月还不生长草木?是不可思议的。另外,云南自古至今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向以“春城”闻名,素有“植物王国”的美称,说明植被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怎能说连草木都不生长呢?目前大多数人赞同的说法是:释“不毛”的“毛”为“苗”,批“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土地贫瘠,人烟罕至的荒凉地方,这种解释仍然稍欠准确。首先,未交代清是“不长庄稼的地方”,还是指不种庄稼的地方呢?其次,任何战争都和人类有关,如果“不毛”指荒无人烟的地方,于情理不通。刘备临死的时候,把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叮嘱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受任二十一年来,“夙夜犹叹,恐托付不效”,说明南征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说那里荒无人烟,诸葛亮兴师动众,带兵到那儿干什么呢?南征似乎意义不大。
因此,这里的“不毛”应该理解为“不种庄稼的地方”,是指不从事农耕生产,不种植粮食作物,而以游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的边远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理由是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境,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汉族从古到今有兴农耕作的传统。而少数民族有游猎穴居的习惯。就以文中的“不毛”,应该说是这里虽有大片可耕种的土地,但他们的生活习性是不愿种植粮食作物。而以过着洞穴部落生活,《三国演义》“七擒七纵”一节中,即称孟获及其他部落首领为“洞主”足以说明这种情况。这种游猎民族,其性格剽悍,没有建立稳定统一的政权,经常以部落形式向内地侵扰,对蜀国骚乱威胁,就此诸葛亮才引兵渡过泸水,削平叛乱,安定那里的局势。这也是刘备临崩重托之义所在。
另外,《辞源》释“不毛”第二义项为“不种植”。《周礼・地官》言:“凡宅不毛者,有里布”。注释为“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而是说住宅周围不种植桑麻,就是没有种植桑麻的习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不毛”意义正与此相同。
据此,《出师表》一文中的“不毛”应释为“不种植庄稼(的地方)”。指不从事农耕生产,而以游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9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