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生成与预设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中如果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再加上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必定被演绎的更加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预设 生成
  
  1.预设与生成的意蕴。课堂的预设是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何谓生成?生成即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你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并且是推动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生成便开始了。
  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1 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学必须要有预设。预设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前的预备与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里教师说什么,就连学生怎么做一般也都有很详细设计。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种做法看似费力不讨好,因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但是,所谓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由此可见,没有预设教案,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现实的课堂大多还是预设成功的。但是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而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真实、精彩地动态生成,得到适性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发展,并使原有预设得到补充和提升。
  3.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3.1 备课中正确定义“预设”,使“生成”事半功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并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教师的备课应侧重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该是为了预设的生成引导方向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真正让学生有的放矢。
  教师备课时要甘于“忍痛割爱”。语文课追求简约之美。当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创意、教学课件,甚至是一段教学用语离开了教学目标的时候,它就是再美也要忍痛割爱。
  备课中留有空白,让“预设”能正真的生成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一放一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开发,课堂的生成效应逐一显露,弥补了以往的生成缺失。
  3.2 多元解读文本,营造百家争鸣的“生成”氛围。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语文课堂的生成是一种资源的生成。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是课堂生成的重要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通过语言的阅读,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一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学语言的提示下,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文本形象的再生成,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品析文本形象。这也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发更丰富的预设以收获更广博的生成。
  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引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而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观点,正是一种新的课程文本;教师的多元解读,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让学生产生多种生成答案。
  3.3 构筑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生成”的形式实现多样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构筑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对文本阅读的解读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
  探究式学习模式,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其生成的结果犹如从一个点出发的无数条射线绽放,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形成发散式的思维方式。
  3.4 在“生成”中拓展创新,力求“生成”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创造才能与生俱来,假如老师能在课堂现成的生成基点上为学生构筑一个平台,那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生成与预设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中,如果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再加上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必定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