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化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1.营造宽松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例如在学习分子知识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表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2.设计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进行“元素符号”含义教学时,我们知道,教材中明确指出“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在学习化学式涵义后,就会研究出多种化学涵义。以“铁”为例,学生可以说出:它表示铁元素;它表示一个铁原子。请大家再想一想还能表示什么呢?于是从宏观、微观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有3种涵义。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知道元素符号更多的涵义。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所获得的成功心理体验中,久而久之会凝聚成敢于向问题挑战,乐学、善学的精神状态,即形成创新能力。可见,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又如学习金属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教师就要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放在水里的铁制品不会生锈等。而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启发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设计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答案是合理的,都是正确的。开放性习题的设计旨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去分析、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利用开放性习题,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乐趣,领悟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空气》后要求学生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方法;学习酸、碱、盐知识后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又如学习炼铁原理知识后,由于CO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为了防止CO的直接排空,设计了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处理尾气,如何设计实验装置。这样通过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巧设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如学习酸碱盐知识时,做一个“喷雾作画”的小实验,上课前先在一张白纸上,用酚酞试液画一朵玫瑰花,凉干,上课时用氢氧化钠溶液喷洒,白纸上马上出现一朵红玫瑰花,再喷洒稀盐酸,白纸上的红玫瑰花立即又消失了。直观的实验表演,奇妙的变化现象,学生一片哗然欣喜,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又如学习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时,我把一条纯棉的手绢撕成两半,取一半在酒精灯上点燃,手绢燃烧,学生并不奇怪,因为手绢满足了燃烧条件。然后我取另一半在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中浸泡后点燃,结果酒精燃烧之后,手绢完好无缺。该现象立即就会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此时我便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原因:浸泡在一定浓度的酒精溶液的手绢点燃时,酒精燃烧产生的热量被水吸收,手绢达不到着火点,手绢不能燃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动机,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加强联想、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来自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来自于丰富的联想,没有丰富的联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也是记忆的再现过程,他可以唤醒沉睡在底层的过去的记忆,把当前的事物与过去的事物有机的联系起来,产生新的观念。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为创造性联想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展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条件,去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猜想、竞猜活动。如学习酸、碱、盐知识时,让学生联想为什么用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被蚊虫、蚂蚁叮咬用肥皂水涂,为什么可以止痛、止痒?为什么在蒸馒头时要放一些小苏打,为什么不能放氢氧化钠。又如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让学生联想已经学过的氧气的制取(用高锰酸钾或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实验,来解决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需要的仪器?如何安装?如何检验?如何收集?如何验满?讲到硬水的软化时,要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通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活跃思维,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到所探究的问题上,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6.利用激励性手段,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如果能注重运用激励性的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讲一些赞扬和赏识的话。例如:“你的实验设计很独特”,“有创意”,“你的想法很巧妙”等。学生在老师的肯定中获得了愉悦,激起了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实验设计和改进实验,进行激励性的成果展示。如在教室开辟了“化学题创新解法”园地,将学生练习、测试、探究中的新颖独特的解法及时展示出来,并添加鼓励性评语。这一举措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思维亮点的舞台。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于众,学生心中会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进行探究,得到包括知识、方法、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学生会更加认真地思考,在享受创新成功感的同时逐步学会创新的方法,最终形成创新的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中,若教师能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能有效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