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教育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责任。新世纪人才的成长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挑战。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与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教育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教育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撑因素、教育是重要的生产力的观点;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重新审视教育的地位、本质、功能,重新确立新的人才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与机制;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确定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制定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培养出基础宽厚,富有竞争力、应变力、创造力的新世纪高素质人才。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潜力,要增强情感意识,注重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问题,能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敢于和教师、同学开展讨论。教师鼓励学生放开思想,不轻易批评学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
3.重视质疑设疑,激发创新火花。
3.1 重视质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疑问是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质疑应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成为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首先要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热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各抒己见。“异想天开”,给学生营造一片质疑问难的自由天空。
3.2 巧妙质疑。运用恰当的手段,设计疑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造思维。如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位同学认为既然爬山虎有脚,会爬,那么足球、白云、飞机等也有脚,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学生听后,各抒己见,争论十分激烈,有的说足球有脚,因为他象顽皮的小朋友一样,在足球场上奔来奔去;有的说白云也有脚,因为在空中,时常能见到它悠闲的身影……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想象得以丰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4.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学会创新。“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的高低。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