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环境下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从课程新理念、教材新特点、常见的教学误区、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建议几方面论述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教材特点 教学误区 教学水平
  
  Turn over to think about the junior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Zhang Caihong
  【Abstract】The author has made a talk about the junior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ourse reform condition from the new course idea, the character of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 the common wrong teaching area and the suggestion for improving 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Keywords】New course standardChinese teachingCharacter of teaching materialWrong teaching areaTeaching level
  
  2001年秋季以来启动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还有非常多不如意的地方。作为语文教师,究竟如何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根据自己多年的讲学实践,针对这一困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课程新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改的根本任务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到以人为本,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具体的教与学的方法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此,本人以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陈腐观念,真正贯彻并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使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度、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教材新特点。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反映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更是社会进步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进步的缩影。首先,作为经过精心挑选的文本材料,语文教材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但是,现在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是一个有待填补的、期待师生共同参与建构的框架。这就要求课程实施者跳出封闭的圈子,在课程资源相对缺乏时,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努力打通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整合涵盖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文本和语文材料,形成课程教学交互网络,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其次,教材内容的传统与现代的特别要求。对比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9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一第六册)和2001~2003年出版的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研究、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①教科书注重与外界世界的沟通,注重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交流。②新版语文教科书注重反映“科学”主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推广科普知识。但与此同时,新版语文教科书更重视反映“自然”主题,引入大量反映四季景色、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篇目。③道德价值取向方面,注重“亲孝”和“仁爱”。“亲孝”乃亲情、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而“仁爱”,则是“亲孝”的深化。
  3.常见的教学误区。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表现出非常多的误区,既有深层的教学理念上的,也有较表层的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误区。在这里面最常见的是以下两大误区:误区一:放任自流,学生主体地位贯彻严重走偏。放出去,收不回来。使课堂教学出现一种散乱无章、一盘散沙的状态,“自主学习”变成了“自由学习”,自主学习又走到了一个“唯自主论”的极端。具体表现为:教师迁就学生的感受而没有自己的感受,教师督促学生与文本对话而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投入。误区二:课堂教学平平淡淡,教师在教学中自我迷失。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亦然。课堂教学的致命弱点就是“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要抓住重点敢于取舍。
  4.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建议。
  4.1借助读书丰富理论知识,拓宽艺术视野和领悟力。读书不仅是提高自我的需要.也是教师的职业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好的教师是学生可信任的人,是拥有专业力量的值得尊重的成人。这种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而是‘内在养成’的;不是靠制度的力量确立的,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风格树立起来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熟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读作品,然后才能更好指导学生读书。这种“内在养成”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①博采众长,读专业相关的书,从中汲取适合教学艺术,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理论,增强做一个学者型教师的底气;②读艺术性强的相关的文学作品。新课程标准所列学生必读书目,教师要心中有数。只有通过读书,才能适合新课程发展的要求,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
  4.2海纳百川,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深刻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①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引领他们走进课文,尽量把跟作品相关的东西介绍给学生,不囿于课本;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编者对话,与文本作者交流;②积累典型的课案。借鉴吸收语文学习杂志上及身边的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闪光的地方,变成教学的可利用资源。读得广,钻研透,积累多,语文教学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语文教学“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4.3深挖教材底蕴,因材施教形成独特教学特点。有特色,才有成绩。仅仅是照搬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教研成果,很难成为有个性的语文教师。①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意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深入领会文本的丰富内容;②分析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求知的欲望走进文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③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针对不同的文体采用适当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