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野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大纲还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区分是非的能力。本文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学
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还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的情感。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以优良的品质帮助他人,要做到勤奋,勇敢,诚实,守信。因此,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初中语文教学还应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语文课程的特点,在日常的课堂培训中,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因此,如果想做好初中的德育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作为中国的儿女,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我们不仅可以学习继承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明,还可以在家人的关怀下健康成长。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初中语文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激发学生在中文课堂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民族精神和斗争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字表达向学生展示强烈的中国文化和文明,或用歌唱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爱国热情,并用旋律向学生展示壮丽的山川和繁荣发展的景象,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学生德育过程中,不仅要坚持表面教育,还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中学生正在形成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看法。他们对生活中的是非标准并不十分清晰,例如美,丑,善,恶。他们的个人素质不成熟,心理素质低下。如果忽视道德教育工作,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形成扭曲的三观,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关心初中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找出本质和表象,并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素质进行帮助。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解决问题,让教师用真实的感受和诚意打动学生,这样的教育和爱心更有说服力,初中语文课堂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构建完美的人格,引导学生积极进取,探索,努力自我完善,艰苦奋斗,帮助他人。
三、德育教育要发挥课堂的积极作用
课堂作为德育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品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一要务。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发挥课堂作用,使德育与智力教育统一和相互渗透,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文本中。例如,在初中文本《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些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在火中遇难的士兵的光彩和动人的行为。他们可能会对这一壮举无动于衷,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也无法达到改善学生思想道德的目的。为此,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士兵在火中的具体行动,让学生反复阅读,体验士兵的英雄主义,让学生热爱祖国,珍惜生命,学会在生活中帮助他人。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故事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渗透学生的道德教育。例如,《北方春天》让学生珍惜家乡和亲人;《贝多芬的交响乐》让学生感受到不屈不挠的生命;《岳阳楼》融合了风景,抒情,讨论和融合,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开放思想和开放思想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理解,并将思想的本质融入心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教师应深钻教材,充分准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在课外拓展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作为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教授生活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课外活动,学生可以用手,脑和耳朵成为注重生活的人,用心去体验生活,这也是初中语文所传递的核心内容。课外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团结互助,增强团队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简而言之,课外拓展活动有助于练习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结论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它必须与初中语文教学相互渗入。且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锤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和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净化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同时,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铭.课内泛读指导课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2]邱秋玲.兴趣为导,自主先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探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4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