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国家在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同时对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需要的活生生带有温度的德育而不是呆板的程式化的教育。本文结合德育实际,分析问题,阐明意义,从实践角度说明如何实现德育生活化。
  关键词:德育问题;活动体验;生活化
  一、德育生活化的含义
  德育生活化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是近年来德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它摈弃了相对封闭式的灌输和僵化的教育,要求德育工作者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能够联系周围生活环境,联系身边常见的生活现象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示例进行探讨,通过体验来更好理解和实践道德要求,使其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载体。
  二、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单一化,个体价值得不到体现
  目前,德育内容日趋丰富,但仍有不足之处。长期以来,德育目标偏重于方向性,把正能量内容排山倒海式压下来,让学生接受的确有必要,但忽视了个体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要正确看待学生个体差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看似有问题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却存在难得的优点,要认可多种价值观的共存,提倡层次性、多样性和生动性的德育,在主旋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追求富有特色的德育。
  2、德育灌输化,缺乏温情和思考
  许多人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试知识,认为德育是课外的事、业余的事,考试知识重要,德育知识可多可少。在这种不正确思想的影响下,德育课成了教师道德说教课,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整节课枯燥无味,不接地气,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更别说受益匪浅了。有些学生机械记忆,为了一时考试和检查需要,不能应用到生活中去,不能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德育缺乏鲜活的依据,缺乏学生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忽视研究如何对学生加以引导,漠视学生权利,缺乏人文关怀,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会产生积极影响。
  对于中学德育工作者来说,准确定位相当关键,德育生活化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不适宜的旧观念,德育活动各种各样,关键在于道理的接受。德育生活化肯定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它以开放的姿态存在,就在我们身边。德育生活化要求教师学会捕捉德育细节,理解德育实质。
  三、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索
  1、善于创设情景,积极体验多元化德育活动
  德育活动重在积极体验,没有经历,仅凭想象是不行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现实生活就是我们的实践舞台。学生实践活动可以挖掘的,是丰富多彩的。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周围环境有天生的好奇感,对于体验生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欲望。如果“高、大、空”的理论和思想肯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梁启超认为,教育摧残趣味有几条路,头一件是注射式的教育,第二件是科目太多,第三件是拿教育的事项当手段。本来满怀激情地开启德育之门,但随着呆板教学方式的深入或者教师过度地替代,学生学习不是一种快乐,而是煎熬。本来他们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进行探索,进行体验,而现在仅仅局限于狭小的空间被动接受。
  2、提升教师素质,构建教学和育人模式
  教师的素质要求在德育生活化大形势下被提上日程,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关注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德育实践中,首先,要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能具备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次,教师由“教学”转向“育人”,要求从“育人”角度整体把握,有效引领学生幸福成长;再次,一线教师应具备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驾驭能力,促进学生能学、乐学、智学,让课堂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享受文明,要善于从全新的角度构建教学和育人模式,从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去实施大德育观。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寓教于乐、寓趣于动的多元化教学情景,重形式更要重内容,坚决走出“形式上那么重要、口頭上有些必要,实际上可以不要”的认识误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可灵活采用游戏、竞赛、表演、采访等教学形式,创设出有趣味、有意义、答疑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学会赏识、悦纳和激励学生,他们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勇于挑战自我,就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3.关注社会传媒,用好道德引领指向标
  在德育教学中,学生面对的示例可能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人或事,也有可能是闻所未闻的人或事,无论如何,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毕竟有限,而且缺乏一定的判断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给学生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这类开放性试题实际就是考察学生德育思维倾向,重在考察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批判性思维和思维应变能力等。
  德育要充分利用社会热点、网红人物在德育中所起的正面作用,同时要正确引导,防止“好经念歪”,杜绝形形色色的东西影响学生。我们处在社会变革的转型中,要学会精神坚守,向时代的偶像和英雄看齐。在互联网传播时代,要用生活化宣传视角,用丰富多彩的宣传手段,在德育教育上推出专题、专页、访谈等种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推出“道德明星”,成为学生的道德精神引领的指向标,通过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越来越多美德的种子深植于青少年心间。
  德育生活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让德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增强知识,陶冶情操,德育就会体现出恒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柳林梁启超:趣味教育和教育趣味。[J]人民教育,2016,(11)
  [2]王英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 [J]教育艺术,2014,(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