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管理中的刻板化倾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学校管理热衷于数据化、标准化和统一化的管理策略和模式,使得学校管理出现刻板化的倾向。这种刻板化倾向在教学管理、习惯养成、文化建设等学校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表现尤其突出。教师上课、备课的程式化,其形式和内容缺乏必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把军事管理的一套搬进校园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身心成长;应景式、功利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必须善于把学校的实际和时代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管理与时俱进,灵动而富活力!
【关键词】教学管理养成教育文化建设刻板化
Guard the rigescence tendency in the base education period of the school management
Yang Guobin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chool management is wild about the numeral, standardized and consolidated managing strategy and mode, which has made the school management have the rigescence tendency seriously, especially in several important sides of the school management such as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the habit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is more prominent.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 of teachers’ programming teaching and preparing for lessons lacks the novelty and the originality; copying what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has done has snuffed students’ spiritualism and also has influenced students’ natural growing; the utilitaria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without special individuality and style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herefore, the school management must be good at combining the fact of the school and the request of the times, doing which just can make the school management and the times develop with the same step.
【Keywords】Teaching managementFormative educationCulture constructionRigescence
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者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依照一定的规范和章程,对学校的师生员工和各种资源进行组织、调配、整合,以期实现学校办学目的、宗旨的活动和过程。近年来,有关学校管理的策略和模式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许多行政主管部门倾向于推介、学校也热衷于推行“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精致管理”、“有效管理”,这些管理策略和模式不同层度、不同侧面地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它们具有几个共同的、显著的特点:一是参考或移植了近、现代工业管理理论的痕迹明显;二是过多地强调管理中表面层次的数据化、标准化和统一化;三是实施这些管理的行政成本比较低、技术要求不高。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学校管理在具体实践中过多依赖和迷信它们,学校就会走上没有特色和个性、没有创造和革新的刻板化的歧途!
当前,学校管理刻板化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陈式化。教学在学校一切的工作中处于核心位置,教学流程控制和管理尤为重要。其中,教师的上课、备课等直接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发现在这些关键环节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课堂教学结构“八股”风气浓厚:复习、导入、新授、总结、巩固等已成许多教师痴迷不改的一贯套路;被现今教育管理者青睐的“集体备课”已演化成:一人备课、多人共享,更有甚者,少数教师连抄袭别人教案的劳动都懒得付出,直接交给复印机代劳;备课更多地备文本内容、知识体系,忽视了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和实践活动的安排;教师过多地依赖教学参考书,脱离了教师自身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已经成为许多老师应付学校内部检查,而许多学校应付外部检查的差事和形式,备课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必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也就不足为怪了。课堂上,许多老师还没有从传统的空洞说教、唱独脚戏的陈式中挣脱出来的时候,另外一部分老师又从“三一式”(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头扎进另一个极端的“胡同”: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迷信过了头,不论什么学科、什么课型,一概将多媒体搬进课堂狂轰滥炸一通,越是公开课、评优课越是“疯狂”。这种快餐式、花哨直白的教学形式明显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抽象思维等学习品质的有效培养。
如果说以上的情况还不算普遍的话,那么,有一种现象却是我们屡见不鲜的:一所学校连续几年高考、中考成绩骄人,当地政府和百姓特别灌注、一致认可;媒体也会闻风而动、大肆炒作;学校的主要领导搜肠刮肚、总结经验,应邀到各种场合开讲座、作报告、做访谈,传经送宝;兄弟学校为取真经不辞劳苦、登门求教。虔诚拜师的学校究竟学到了什么?他们往往在牢记了几个口诀式的教学管理信条之后,马上在自己的学校全面推行这些“成功”经验,以至于个别学校“楸(楸,方言,“干” 之意)、死楸、往死里楸”这样的所谓经验也被许多学校奉为“葵花宝典”,以此作为累死老师、苦煞学生的理论依据。难怪一名刚被大学录取的学生发表毕业感言时说:终于从地狱里爬出来了!
那些学校之所以名噪一时,关键是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学校把握了社会心理需求,以提高教学质量――狭义的、局限于文化成绩的质量――为第一要务,着眼于让更多的学生升入重点的高中或大学。谁能断言,他们的“成功”是真正的、全面的“成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成功”。何况,他们的“成功经验”很难脱离他们的文化、地域、传统的特定“水土”在别的学校安家落户、开花结果。大量的事实已经表明:许多学校在生搬硬套别人的现成做法后,换来的是无功而返、大失所望的结果。
2.习惯养成军管化。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教育使命。目前看来,有很多学校做得过头、过火。在他们的校园里我们很难听到、看到少年儿童的欢声笑语、嬉戏玩耍,学校的养成教育和习惯培养被太多、太滥的“禁止”、“不得”这些冰冷的词句替代。学生被要求“轻声慢步”(禁止活蹦乱跳)、中午12:30到校进班、课间休息要提前3分钟进班候课、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出学校食堂和小买部、午休或候课时伏桌休息且歪头的方向要保持一致……学校这样做,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个:一是实施方便。学生老实了,管理就省事了。二是应付督查。目前各种例行或随机的督查比较多,为了显示学校管理有序,学校乐于把“如入无人之境”的印象留给来访者,借以显示学校的管理水平之高。三是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学生的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活动、游戏的过程中,只要减少了他们的活动或游戏,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幅降低。然而,当我们面对这些苛刻得近乎荒谬的各项学生管理条令时,我们不禁要考问教育者的良知:学生天真烂漫的儿童少年期可以剥夺、可以跳越吗?学生的未来还有关于童真、童趣的美好记忆吗?人生历程残缺不全,学生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吗?从马加爵、徐力血腥和暴力的罪案中我们不该吸取一点教训?
3.文化建设跟风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较长办学历史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和气质,通常包括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他以其特有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能感染人、塑造人。但是不少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表现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以学校的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为例:在制度层面上,学校制度要么是经久未改的老黄历,要么是“拿来主义”、直接借用别人现成的一套。规章制度缺乏人文思想和科学精神,背离了课程改革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制度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所以未能形成宗旨明确、尺度一致、涵盖全面、有机和谐的制度体系,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各项制度东鳞西爪、相互矛盾、顾此失彼。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校搞长官意志,忽视民主决策工作,使得学校规章或者是漏洞百出、或者是执行不力。在活动文化的层面上,一般学校总是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应景式地搞些庆祝、纪念、宣传一类的活动;谈到素质教育,马上能想到的就是弄几个体育、艺术方面的兴趣小组,仿佛这样一来学校就有了“特色”,素质教育也有了“标签”。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在挖掘传统及地方内涵、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方面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所以,这种校园文化肯定做不出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品牌,学校也就随之成为二流、三流的学校了。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独立尊严的生命主体,管理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其自主和充分地成长,而不是用僵化的管理框架束缚其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和发挥。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时代,对于现代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学校管理方面应同时具有清晰的管理思路、深层的文化意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善于把学校的实际和时代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校管理才能与时俱进,灵动而富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3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