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放\合作\探究 突破阅读三难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要引导学生读书,不要光捧着两本课本,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就要读书死,那样是培养不出人才的。”把课外信息与文章内容理解结合起来,树立大语文观,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能读书能力,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这是新课标下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
  《灯下漫笔》被选入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它是一篇具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教学参考书把文章的主旨定位在“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史,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根据笔者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本课的教学主要有3个难点,也可以说是3道难关:1.文章内涵深邃,高度凝练,学生不容易理解作者观点。2.文章以说理为主,鲁迅作品的风格又比较独特,学生很难产生阅读兴趣。3.作品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远,学生不了解学习文章对现实的作用,学无所获。
  那么我们怎么解决上面所说的3个难题,闯过一道道难关,引导着学生走近鲁迅,发挥鲁迅作品在人文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呢?
  
  一、做好课堂教学前期工作,实现学习方式的合作性,调动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己到网络、图书等媒体中去查阅小说、历史上的具有奴性心理和奴性人格的人。规定每人的任务,然后小组内部交流,确定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学生找到的典型材料如:
  1.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很多事是具有奴性的,如《故乡》中的闰土,就是旧农村生活中的一个“奴隶”,悲苦无告,却从不知反抗。《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积极争当奴隶的典型。《药》中的看客是具有奴性心理的一个群体。
  2.历史上有太多的奴性事件。明朝权倾朝野、一言九鼎的宦官刘瑾和他的亲信太监贾桂跟随太后去陕西法门寺。刘瑾见贾桂侍立太久,便叫他坐下。贾桂竞辞却了,理由是“站惯了”。
  通过这些材料的解读与探究,可以发现,奴性广泛地存在。上至高官巨贾,下至平民百姓,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奴性心理。但是这些奴性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些思想是如何形成一种民族心理,是怎样的影响了历史呢?学生也会自然的产生这些疑惑,这也是他们在课上继续讨论探究的动力。
  这一阶段学生已经走进了学习的内容,有感悟、受启发,也有疑问和困惑,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才会跃跃欲试,争相发言。这样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善于合作,肯于交流的良好品质得到强化,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拓宽信息渠道,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突破内容理解的难点
  鲁迅是思想家,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他只用了两句话就概括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两句精辟而又透彻,直指我国两千年封建制度的要害。可是由于思想阅历的缘故,学生不能体会到这两句总结的伟大之处。
  预设可能出现的4个不同角度的理解,让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进行讨论:1.认为作者的观点太苛刻,百姓本无奈。2.观点太精辟了,抓住了本质。3.文景之治、贞观盛世、康乾盛世,历史推崇的繁荣稳定的时代,不能算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4.乱世中奴隶只是一部分老百姓,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尊严。小组间可展示自己的依据,展开辩论。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资源:
  视频一:汉武帝为求仙访道大修宫殿、园囿的情景。
  视频二:清政府大兴文字狱,诛杀无辜文人的片段。
  这些文字和图片材料,把鲁迅的历史观,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就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了解。再次让学生朗读描写治世和乱世的句子,体会作者辛辣的讽刺。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装备和充足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跳出教材,实现教学的开放性,闯过了“内容关”。
  
  三、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创设探究情境,深入挖掘作品意义
  在通过“内容关”之后,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在情感和其现实意义的理解。设定探究方向和目标,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探究:
  1.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批判吗?
  2.学习了文章,联系现实,反思自己,你有什么感受?
  在对内容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有兴趣,探讨得也很深入。课内资源延展,教师多媒体展示资料:
  《纪念刘和珍君》―“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故乡》―“他们应该有他们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生活过的。”
  学生容易得出,鲁迅不是为了暴露弊端而批判,而是为了揭示、追溯痛苦的根源,寻找真正的出路。
  学生们延伸探讨了很多问题,奴性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国民素质是否与时代同步?有的同学更为深刻,想到奴性心理在自己身上的表现。学生的思维突破教材延伸到社会、自己。
  突出学生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的问题既方向明确,又给学生自由发挥和思考的空间,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探究领域与探究方法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闯过“意义关”。
  从激发学习兴趣到降低内容难度,到挖掘作品的时代意义,借助图书馆和网络信息,通过各种丰富信息的整合,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探究式学习、分析、归纳、总结,我们就完成了带领学生真正走进经典、发挥经典的现实作用的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分析整合的能力,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否定的精神,圆满完成了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黄玲子,黄荣怀.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问题及对策[C].第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2004,5
  [2] 潘文彬.探究式阅读教学微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4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