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勇圣
所谓数学教学的“有效”,既包括获取数学知识的效益,也包括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学习能力的效益。那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应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教师应认识到课堂是师生之间“沟通”与“合作”的平台,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由一个完全的预设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引导者,由一个严格的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由一个权威性的评判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真正做到“经验共享”与“教学相长”。
二、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适时使用教学手段,可以对所研究的数学现象提供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满足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化难为易,使某些不易掌握的内容更容易被掌握。
1.不断优化数学教学语言。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的功力。尤其是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更加重要。如:在学生认识了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关系后,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则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反复推理,找到了答案: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的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1/3,为了让学生熟记这一结论,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如,可以给学生打个比方:“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就像两个学生,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如果他们的体重相等,则胖子必然矮一些,瘦子必然高一些。”这样的比喻,形象具体,学生记忆深刻。
2.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他们对具体现实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比较敏感,而数学知识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利用摆小棒增强学生的数感,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教具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只有这样,才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3.合理运用多媒体。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态为动态,对优化教育过程,提供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用动画呈现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学生会被生动的画面内容所吸引,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情境来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之间的关系,加大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改变学习方式
钱伟长先生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1.学会从书中探究知识。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从书本、例题中探究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尝试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知识或例题后,把所获取和理解的新知识、新方法用以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量黑板、课桌等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学生自学前,教师一般都要先向学生提出自学目标、要求,或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从书中探究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让学生在合作中,通过讨论、交流解决。这样,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学生会慢慢地学会从书中探究、吸取知识的方法。
2.学会从操作中探究知识。数学的特点是抽象性,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都是借助于感知在儿童思维中形成的,先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变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的形式,再把感性认识转变成抽象的概括。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得。例如:在教“圆锥的体积”时,可以让学生将圆锥容器里装满水,倒入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数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