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界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仅仅是以往的单一教学方式,对有效性提问的重视越发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性提问方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等,也能够使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得以进步。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对有效性提问方式予以完善,切实增强自身教学成效,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整体性提高。本文着重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实施对策。
一、制造问题悬念
悬念会增强问题的神秘感,引发他人对问题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获得集中,在课堂学习中经常出现走神、精神不集中等现象,若单纯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那么很难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课堂教学效果也势必难以得到凸显。所以,针对上述状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制定问题悬念,积极对问题进行设计,使小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迫切思考的状态,如此则利于小学生思维状态达到最佳,让小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的解答燃起无限热情,并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也更利于教师讲述数学知识点,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另外,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让小学生产生一种兴奋情绪,视线长久追随教师,并对数学学习产生喜爱之情。对此,教师还应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实际能力予以一定了解,而后以此为依据,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设计,所提出问题切勿超出小学生的理解水平,或难度不要高,若一旦相反,不仅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甚至会致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之情,不愿进行数学学习,进而对小学生今后数学学习产生消极阻碍作用。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应针对本节课内容,设置悬念性问题向小学生提问,如在讲解长方形面积计算方式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们前面所学习到面积的相关概念,那么你们大胆想象一下长方形的面积都与什么有关?”简单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绪拉回到课堂中,并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问题,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在问题引导中,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以问题引问题
问题是引发思考最为直接的渠道,通过对问题的提出,不仅有利于增强课堂的灵活度,也能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小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有效性提问方式的实施,合理掌握课堂节奏,向小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引问题,引导小学生进入深层思考状态之中,如此不但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助于增强小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动性能够获得提升,且乐于跟随教师的讲解脚步,不断进行深入学习。
在提问时,教师所提问题最好能够引发小学生反问,使课堂氛围能够得到烘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步。但存在这样一种状况,许多小学生由于性格较为内向,因而在课堂中不敢向教师提出问题,即使遇到疑惑的地方,也不敢提出,只是被动吸收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但其实际理解程度则很薄弱。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教师应对这一点予以关注,尤其是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小学生,则更应予以关注,以促进小學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总体性提升。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一课时,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发问题,使问题提出的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一方面教师应先将小数乘法方式讲述给学生听,让小学生对该部分知识有初步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小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以此问题提出自身的问题及想法,如此势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三、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存在单一情况,即教师在讲台前讲述课程内容,而小学生坐在教室中被动倾听,未能将数学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课堂中的主人翁。而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自主能力等都相对较弱,在此种情况下,就难以进行有效学习,甚至在数学课堂中经常感到上下眼皮打架,学习兴趣都不强烈,更别提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吸收了。所以,针对上述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实施有效性提问教学措施,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吸引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注意力,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小学生能够全身心投身于课堂学习实践之中。
现如今,在教学领域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越发普遍,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因多媒体技术所具优势非常之多,且能够与小学生自身特征相适应,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首先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将重点知识点罗列出来,其次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问题设计,并借助多媒体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激发小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欲望,让小学生能够更清晰、更直观地学习数学知识,降低小学生数学学习难度,从而使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能够获得质的飞跃。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应善于开展有效性问题教学,在课堂中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如,可将生活中的内容引入问题情境中,“同学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已经讲解给你们,现在你们思考下生活中哪些事物属于长方形?哪些事物属于正方向?”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效联系到一起,建立两者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问题进行融合,以观看的形式向小学生提出问题,如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其中在播放长方形的过程中,可播放边长与正方形边长相等的长方形,使学生能够在视觉上更好地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等,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目的。
四、提出启发问题
问题的灵魂在于启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实施有效性提问教学方式时,应重视提出启发问题,该方式对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有着极为显著的效果,使小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应注意的是,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秉着“由浅入深”的提问策略,在起初切勿对问题设置得偏难,将启发性因素融入其中即可,以引发小学生启发性思考,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开拓,学习能力可得到进步,如此则能够对小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五、注重问题趣味
在小学阶段,将趣味性因素融入数学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如此不但有助于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够使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摆脱以往沉闷、无趣的气氛。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应开展有效性提问教学方式,善于向小学生提出问题,并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将趣味因素自然融入其中,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十足。因此,对教师设计数学问题就有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应对小学生有所了解,并针对小学生的普遍特征、小学生的兴趣点等因素,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充分燃起小学生对数学解题的兴趣,以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教学价值的显现。例如,在学习《比大小》一课时,教师则应注意问题提出适当加入趣味性元素,如教师可以出示问题情境图片(5只兔子,4个萝卜)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1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学生可以用连线的方式,将一只兔子和一个萝卜连到一起,连完第四个发现还有一只兔子,这时会得出“不够”的答案。从这个问题情境中也让学生明白5>4的结论。如此不仅能够更好促进小学生对“比大小”一课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切实激发起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这是一种极适宜小学生的教学方式。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那么则绝不可忽视对提出有效性问题方式的实施,以激发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增强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等。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以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都能够获得提高,以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目的。
(责任编辑 林 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