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金姚霞

  近年来,教育越来越被社会重视,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公开课,已是司空见惯。正规的公开课,因为老师投入多,学生一般喜欢听,教学效果都不错,好的公开课有时甚至能令学生终生难忘。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究竟是公开课多,还是家常课多,这是不言而喻的。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家常课是家常菜,公开课是山珍海味。我们都是吃家常菜长大的,真正让我们能健康成长的,不是大厨师的美味佳肴,而是母亲的家常便饭。
  大多数家常课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艺术水准,也许很难与公开课相比。但它作为课堂教学原生态的自然存在,会非常有利于师生真诚地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无须去虚假地造作和刻意地扮靓。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进入调整期,回归本色,已成为主导追求。我们应该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公开课必然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应学习鲁迅先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精神,虔诚地去听,大胆地去悟,灵活地去拿,努力将公开课精华更好地内化到自己的家常课中去。
  我记得曾在一本书里看过这样一句话:生活里只要有“我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够了,其余即视为累赘。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看来也要学会“放下”。其实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更应当只求有“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够了,其余即视为“累赘”。公开课多有集精华于一身的倾向,渗透拓展得多,密度比较大,原样复制,有较大的难度。不过,我们可以分解那些浓缩的精华,截取那些经典的片段,为我所用,而不实用的就直接“删除”。一次外出听课,那堂《理想的风筝》让我心潮澎湃,整堂课教师情绪高昂,学生表现也非常活跃,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的结尾:老师先提了一个问题“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学生的回答各有千秋,老师一一认真地写在了黑板上,接着用简笔画快速地画了一只风筝,把学生的答案都包围了进去,连着风筝的那根线自然就牵到了刘老师的手里,教师无须多讲,即将课文重点突出,学生也一目了然,实为经典之作。回校后,我将其“复制粘贴”到家常课上。同样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一线教师的繁忙是众所周知的,如公开课一般去准备每一节课的课件、教具、学具,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形象的感受比单纯的意义提炼更重要,形象的感受,需要巧妙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文本的情境中有所感,有所悟。这一过程,仅靠师生的分析讲解、思考讨论,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轻松的课堂氛围、愉悦的学习心境,需要丰富的手段、巧妙的载体。因此,就地取材,利用网络等有效资源,应该是使家常课更贴近公开课的最便利、最实在的手段。譬如课件,从教务科现成能借到的,从网上能下载到的,都可以拿来用一用;再如教具,学校订的挂图,课本上的插图,或在小黑板上抄抄画画,效果也会不错;又如学具,提倡学生家里带一点,利用身边材料做一点。如我在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剪纸真的是琳琅满目,他们还带来剪刀、彩纸,现场制作,最后由衷地感慨:姥姥的手艺可不是一般人就学得来的啊!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也让师生共同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家常菜好吃,那是母亲用自己的爱煲出来的。同样,家常课的温馨,是老师用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孕育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热爱学生是教师活动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浓浓、暖暖的爱意呢?听过多堂名师的课,发觉很多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表现是静静的,一两分钟甚至几分钟后有一只两只小手慢慢地举起来,然后多起来……而老师或微笑不语,目光期待;或蜻蜓点水,稍作点拨。这不就是“爱的等待”吗?学生的思维也在教师的等待中活跃起来。在课堂上,他们还常常有点“聋”,也常常有点“傻”。他们常常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我没听明白,你能解释给我听吗?”“哦,我有点明白了,谢谢你,谁还能再帮帮我?”一堂课少则十几次,多则几十次。他们评论老师的时候很有水平,但评价学生的时候却实在很“笨”,在这些个“又聋又傻”的老师面前,不正是孩子们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好机会吗?于是学生探究思考过程就会大胆地展现出来,不同的思考也能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来,自尊、自信、合作、包容等多种优秀品质得到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个性获得自由驰骋的广阔田地。
  让学生持续、和谐、快乐的发展。是我们的目标,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是我们每天努力与学生分享的平凡的家常课。我们在不停地模仿中,要不断地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再在实践中反思提高,让家常课也能上出公开课的韵味儿来。当然,这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一节节家常课让学生小步走,一步一个脚印地、不停地走,最后,让学生能自己独立地奔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6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