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的慢雕细琢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泉州的锡雕工艺伴随着泉州港的繁荣而逐渐发达,几近失传再次苏醒。本文介绍的就是泉州一种特殊的花灯,它不是用竹篾扎成的,而是用锡打磨成的。泉州的锡雕艺术在明代十分兴盛,锡雕制作流程量浩大,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与技术。现在的“打锡巷”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在泉州,掌握这样复杂工艺的人不多了。出生于锡雕世家杨峰岩先生,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南派锡雕工艺大师,他亲历和见证了泉州锡雕的一段历史,还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锡雕这门传统艺术。
关键词:锡雕艺术;泉州;杨峰岩
中图分类号:J5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071-02
引言:泉州是世界上著名的通商巨港,文化发达,社会经济富裕。当时泉州的锡雕工艺伴随着泉州港的繁荣而逐渐发达。泉州锡雕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商业的发达,锡雕历史发展兴―衰―兴,几近失传再次的苏醒。
一、早期的锡雕花灯与泉州锡雕花灯历史背影
(一)早期的锡雕花灯
最早的锡雕花灯都是挂在皇宫里的,叫做锡雕宫灯,供帝王玩赏。后来,由一些达官贵人经常出入宫中,觉得锡雕宫灯很漂亮就按照宫里悬挂的样式让民间的艺人模仿,就这样流出宫中成为富贵人家里的奢侈品。
唐代时期,中国的锡器工艺在生产上已经很发达了。由于锡的熔点低、具有银的光泽,加上锡雕灯造型优美,并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直到后来,随着社会生活需求的不断扩大,锡雕制品的品种和产量才日益扩大,并逐渐流入民间,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二)泉州锡雕历史背影:兴―衰―兴
中国的锡雕有南北派之分,泉州锡雕属于南派锡雕。虽然现在很少人知道锡雕这门艺术,但是泉州的锡雕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繁荣了,到了明代,更是有锡雕商铺聚集在某条商业街从事生产活动,“打锡街”一词由此产生。该地名沿用至今,可见锡雕行业对泉州的影响力有多大。到了40年代,打锡巷里不再有锡雕铺,锡雕用品被新的商品彻底取代。解放前,原来熙熙攘攘的打锡行业,在泉州最后只剩一家老作坊了。
解放后,为了恢复锡雕这一传统技艺,泉州市政府大力协助民间艺人解决生产资金和材料供应等问题,锡雕技艺终于得以流传下来。
一盏花灯,蕴含着工艺、文化、科技和美学价值,能使观赏者回味无穷。而我们的泉州锡雕花灯在制作上立意较高,材料创新,造型美观,既有传统的特征又有现代的气息。
二、泉州锡雕花灯的工艺特色与制作过程
(一)泉州锡雕花灯的工艺特色
1、锡雕艺术是一门手工艺术
锡雕工艺制作时采用传统手工艺中的石雕、刻纸、油漆等多种美术工艺手法为一体,手工艺术含量极高,几乎难以进行机械化的批量生产。
2、锡雕制作过程工程浩大
锡雕作品的形制虽然谈不上巨大,但制作起来就是一项十分细致且浩大的系统工程。首先是图纸的绘制,在当时锡雕艺术中常常会对一些古老且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进行缩微后再铸造。
3、锡雕艺人要有惊人的记忆
锡雕艺术最为神奇的还是锡雕匠们惊人的过目不忘记忆能力,一件锡雕作品铸造出的细部件少则几十个,多则数千个,而这些细部件的拼接焊合完全凭匠人的记忆和感觉来进行,几乎容不得丝毫差错。
4、锡雕艺人要有极大的耐心
除了过硬的手艺和惊人的记忆力,锡雕匠人还要有极大的耐性。一件锡雕工艺品的完成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程序繁琐,工艺复杂。
个人认为制作锡雕作品,不仅要为其铸形,还要为其灌注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匠人自身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的深层体现。
三、泉州锡雕的产物与苏醒
(一)泉州锡雕当年的产物――“打锡街”
随着时间的推移,锡雕扩展到了民间,锡雕艺术业也就这样随着发展变得多样化。
如今的“打锡街”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为曾经集中了城内专门制作和销售锡器的作坊店号,从事这种艺术的人多了,这里也就天经地义地被称为“打锡巷”。对于过去的泉州人来说,自从有了打锡巷,锡器就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它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礼器、祭器。
打锡街由巷而街的拓改始于1923年。由于当时泉州拆城辟路,从此,这里有了人力车夫穿梭的背影,迫于人车拥挤不堪,交通阻塞严重,打锡巷再次进行拓改,为了进一步繁荣市区,打锡巷得到彻底整改,至此,打锡巷也正式更名为打锡街。
(二)几近失传的泉州锡雕艺术正在苏醒
“打锡街”――一条专门从事锡雕生产活动的商业小巷,在这条小巷上,曾有一间大名鼎鼎的锡铺――“连发祖铺”,过去除了一家剪刀店和染坊,剩余的都是打锡店,到了民国,塑料、玻璃制品的兴起,加上锡器生产成本高,不实用,买得人也少了,打锡艺人纷纷改行,打锡街最后只剩下一家打锡店了。
然而,今天的打锡街已经不闻“打锡”之声,新楼崛起,旧构无存,已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街,“连发祖铺”已不复存在,但泉州的锡雕艺术却并未失传,相反,在“连发祖铺”第五代传人杨峰岩的一双神来妙手之中,这项古老的民间手工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并得以发扬光大。
2007年元宵佳节,一对造型精美的锡雕宫灯出现在府文庙元宵灯会上,当时,锡雕宫灯的出现,让这个曾在泉州盛及一时、如今却几近失传的锡雕艺术,备受关注。此灯采用纯锡铸造,焊接磨光,并用正漆纯箔外贴。宫灯灯体金银光泽,造型优美。
出生于锡雕世家――杨峰岩先生,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南派锡雕工艺大师,泉州锡雕第五代传人,他不但亲历和见证了泉州锡雕的一段历史,而且还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锡雕这门传统艺术。
据大型文化纪实栏目,采访中了解到杨峰岩先生从小就看着祖父和父亲制作锡雕,14岁起他正式跟随他的父亲学起了锡雕。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父子俩看到了锡雕重振的希望――杨峰岩的父亲杨炳坤是在看完戏曲《天仙配》后,觉得戏里的“天宫”很漂亮,采用锡雕工艺制作了“天宫”,引起当时泉州市文化局的关注。07年,锡雕作品“万字凤钗宫灯”出现在福建泉州的文庙元宵灯会上,再次引来一片惊叹,该作品获得了元宵灯展的第一名。
制作锡雕作品,不仅要为其铸形,还要为其灌注灵魂,这个灵魂就是匠人自身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的深层体现,在老先生及家人的传承下,相信接下来的锡雕艺术会有更大的突破。
四、弘扬泉州锡雕花灯的保护意义
如今一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渐趋消亡,特别是随着人类现代生活的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的民间艺术等每年都在消亡甚至人为的丢弃和破坏,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那样保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物质生活虽然获得了富裕和满足,但精神生活越来越来贫乏,似乎有些失落感。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挖掘、抢救和保护泉州锡雕花灯必将使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得到延续、丰富和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必须珍视民族民间文化,承继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承载着我们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地做好抢救与保护工作。要让全社会,特别是让老百姓都知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保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希望更多了解泉州锡雕花灯的人能够继续研究,继续下工夫,将泉州锡雕花灯更加深入和升华。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泉州晚报数字报,2009年3月6日星期五[J].
[2]大型文化纪实栏目《咱厝人》.持人苏小明的采访,2008.04.07.
[3]民间艺术《中国文化史丛书》[M].艺术卷.河南大学出版社.
[4]《实用美术技法丛书》[M].朝花美术出版社,1991.
[5]薛刚.闹花灯.世一书编辑小组编著出版,2003.09[M].
[6]《福建省泉州市地名录》[M],1982年版.
[7]黄坚.《泉州花灯艺术研究》[M].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