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社会财富公正分配的思想保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积极调整发展策略,很多先进的理念被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观念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导,把人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中的主体,以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效率。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会财富;公正分配;思想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9(C)-0025-01
“以人为本”的财富发展在时间转变过程中必将转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要求,并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但保证了我国社会生产创造的诸多物质条件,还能加快整个社会生产活动的速度,成为中国社会主义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创建“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必然选择。
一、财富的主体性与“以人为本”观念
从财富创造以及生产方式转变情况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理论。其中,由于人类社会在早期生产活动中,其生产能力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因而在贫困的旧社会难以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个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为财富而财富,为发展而发展”的“以物为本”的财富观念,因而,在人类由于生产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人类的自身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整个社会发展趋势逐渐走向“以人为本”的财富发展观,这样有助于财富生产时能够充分锻炼人的社会能力,让财富的重点由财富之“物”的本性变化为财富的“人”的本性的历史变迁,最终为人的发展从“物的依赖性”向“自由个性”的历史变迁提供现实基础。
从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看,其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有着很大的进步,在社会理念以及生产活动方式上都得到了较多的改进。社会主义在逻辑上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过程,这主要是由于其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要更为先进,且关键在于其使财富生产本身成促进人自身发展的方式,能够从多个角度推动人的发展,为“以人为本”的财富时期创造了条件。“人”,则指的是马克思哲学中后提到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与精神存在物相统一意义上的“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而“本”,则是指在财富之“物”的意义与“人”的意义融为一体的以人为本的主体。
二、财富生产与和谐社会的创立
无论是哪一个时期的社会。其都应该具备功能性、合法性等两大基本要求。针对社会主义财富生产而言,其功能性要求则是为了加快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合法性则是为了在生产活动中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综合这两个方面分析,社会中主义的功能性与合法性主要集中的问题就是“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和谐”的问题,这在实际社会发展中得到了重要的体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主要是社会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而财富则成为了马克思衡量人自身能力高低的基本指标。因而,财富生产与人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红主要表现在了问“民生”、“和谐”等问题上。从这些来看,正确处理好财富生产中的“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积累效应”与“分配效应”的关系等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党和政府处理民生问题时需要积极关注的焦点。
从现实社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改革新时期,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生产活动的各项事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财富角度进行综合判断,怎样提升自己的社会主义和谐观念认识,保证人民享有社会发展成果则成为了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中的重点内容,其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方针。而这类问题的本质在社会主义中的体现则是“共同富裕”和“和谐发展”相统一的问题。社会实践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人民贫富分化严重必将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诸多问题,导致整个社会的发展失去动力。因而,在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建设与改革之后,其社会财富也会得到充分的积累,我们则需要从早期为了发展生产力而鼓励部分先富的社会观念,积极转变为在新时期经济背景下促进全国人民升高水平整体提高的发展观。针对这一点,能否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依靠个人自身的努力,这也是标志着我国社会“公平与正义”能否得到发展的主要标准,成为了衡量中国社会主义由“新改革”转变为“再改革”的重要指标。面对着这样的情况,邓小平则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国情制定了“先富―后富―共富”的发展模式
在本质原则问题上,党和国家指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共同富裕,统筹发展”的发展观念,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持续性,党和国家先进的主要表现,也是验证了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设想的积极实践的伟大理论。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倡导总“以人为本”的财富发展观,在党和国家正确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发政策,从多个方面的努力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走这一道理,才能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李慧(1983.04.06― ),女,籍贯,湖南;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1]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2]夏玲,徐静.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创新――试论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9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