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注重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炳江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物理教学立足于学生认识的主动建构,立足于人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体会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上,这点难能可贵。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就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物理教育属于科学教育,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一般来说,是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与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发现问题、讨论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真知、学到方法、得到发展。而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接受式”、“被动式”的学习形态对学生主动的质疑问难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此基础上。在物理教学中探索一种以发展学生学习主体性为目的的“问题意识”,进而使他们通过自身积极的学习、思考、实践,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学会学习、发展能力,从而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领悟
  物理概念是科学抽象的成果,在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时,必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加工活动。这个过程,是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存在的思维误区。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能操之过急,应首先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学生在疑问驱动下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有所创新和创造。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提出问题,具有问题意识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和意义。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1 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是研究者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新课改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因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前提。而要使学生敢问,教师就要甘于放下“先生”的架子,敢干暴露自己的“无知”,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伴侣,变教学“我说你听”为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相互交流,鼓励学生有话就说,有疑就问,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同时放给学生思考时间,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畅所预言,大胆提出各种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激活思维,接受挑战,产生新的灵感、新的想象和新的创意。如讲“音色”时,老师举购买瓷器时听敲击声辨别瓷器质量的应用实例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学出其它应用实例。学生们提出了买西瓜听敲击声辨生熟、医生敲病人的肚皮根据响声确定是否肚胀、买花盆时听敲击声辨别质量、工人根据机器运转声判断何种故障等多个事例,活跃了学生思维。
  
  2 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这样的心理状态。因务此问题情境设置的目的就在于提出问题,使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萌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设计有趣、生动的实验等途径,创设当前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
  首先,教师应该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巧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如讲《平面镜》这一节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儿时学习过的“猴子捞月亮”,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学《光的直线传播》时讲“凿壁偷光”的故事等。讲到滑动摩擦力时,我先通过提问“你们捉过黄鳝和泥鳅吗?”“好捉吗?”“怎样才能捉住?”这些物理现象,是学生既熟悉又无法解释的问题。使他们好奇不已,形成兴趣。教学时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作为素材。介绍问题的背景和要达到的要求,让学生探索讨论。再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问题。通过情境设置,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诱导学生以饱满热情投入到探求知识和谋求释疑的情景中去,使之乐于学,勤于问。
  再者,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物理实验是最富有启发性,最富有说服力,也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设计一些有趣、生动的实验,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实验,往往也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开动脑筋。如在讲“大气压”的时候,杯能装水,纸能托水吗?设计演示实验:用纸将水托起来,且朝各个方向都能够托住,使水不流出来。当学生看到出乎自己想象的实验现象时,个个情绪高涨,感到异常惊奇和兴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空气有这么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到底有多大?”“怎样来测量?’,从而启发学生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
  
  3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小事做起,先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和现象,使其逐步养成有步骤、多侧面、分层次观察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培养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联想和思考的习惯。并继而养成对观察到的现象反复质疑的习惯,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刚接触有关测量的知识时,先让学生在一张透明塑料纸上画正方形,在另一张纸上画许多个同心圆,然后让学生将圆与正方形反复叠加、分开,再让其对观察现象进行比较,他就会发现“正方形与同心圆叠加后看上去不再是正方形”的问题,再让其联想、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他的问题也就自然产生了。
  
  4 度给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
  (1)从物理实验中提出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知识的源泉。因此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提出如何解释的物理想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的问题,从而根据实验现象去思考问题的实质。
  (2)在物理规律中提出问题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应。它是物理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学生学习中,可以从物理规律的意义、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使用范围中提出问题,也可以从研究方法中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该定律是怎样得出的?该定律能解决物理学中的什么问题?该定律的使用范围怎样?
  (3)从物理习题中提出问题
  通过解题可以加深、巩固和扩大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流畅性。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问题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知识是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新知识学习,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