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空白效应”点亮信息技术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春红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现在很流行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四十五分钟花小几分钟教师在前面讲授新知识,然后布置一个任务给学生练习巩固。其结果是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只是机械地模拟操作,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止,自主学习的可能性非常小。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只习惯于听教师讲解,跟着教师操作,不去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有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更有甚者因此完全放弃学习,只是一心想着玩游戏。
其实,如果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入“空白效应”,就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克服怕学厌学情绪。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应如何操作呢?
一、在讲解操作要点之前要留有空白
操作要点的讲解是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提出本节课的操作任务之后,都提倡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教师要适时注意引导启发,可抛出问题,让学生们借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一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果跳过这一过程,直接过渡到教师示范操作,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都不明白当堂课的学习任务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师在讲解操作要点前一定要设计好课题任务并留下空白,让学生对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了然于心,能够乐于学习、积极探索。例如,在讲解软件下载这一部分时,教师可抛出一个问题:“在局域网内,网络时断时续,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怎么解决?”教师课堂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结俞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只有有学的需要,才能无限激发学的热情。局域网时断时续的问题,学生们是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所以他们有研究问题的热情,有解决问题的激情。
二、在讲解操作要点之时,要留有空白
现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足,个人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要好好地发挥,不能盲目相信学生们一开始就能很好地自主、很好地合作。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造就的。结合现阶段的学情,本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操作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只是这个操作示范环节也需要进行精心地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学情,酌情进行变化。总的原则,就是给学生留有空白,帮助他们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又留下创新、拓展的空间。比如上例中。学生们通过搜索引擎知道了解决的办法:下载安装的相关ARP防火墙。本节课的重点是下载软件。学生们甚至在网上找到软件下载的方法或是相关教程。但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同学能跟着步骤一步步做,然后自己就能完成下载这一任务,还有的同学,甚至根本着不懂。教师在示范操作环节,可以选择让学生根据网上找到的相关资料一步步示范操作给别的同学,教师最后统一讲解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关的专业术语。教师不一定要每一步都示范得很到位。但是关键点要突出,基本点则更多的留给学生。自己研究解决的技术难点,对学生们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教师在操作示范过程中,就是要注意创造让学生们很有成就感的机会。
三、在讲解操作要点之后,要留有空白
教师在有技巧地讲解完相关的操作要点之后,留给学生们的空白绝对不是简单的时间上的空白。学生们在练习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时之前,教师也应该注意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这足培养学生拓展思维的最好的时机。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科日来说,敢想敢试敢动手是快速提高信息素养的必备素质。在本课例中,下载ARP防火墙这一过程其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Windows自带的下载方式,一种是使用迅雷、网际快车之类的下载工具下载。教师讲解时侧重于Windows自带的下载方式,另一种就属拓展类了。教师在学生完成传统的下载方式后,可以抛出问题“能不能让下载的速度更快些呢”,学生们可以选择研究,至于能不能掌握则是另一同事,重要的是让他们有自己动脑动手的冲动。这一环节的空白设计,要注意拓展点不宜过多,不能让学生本来倒置,要立足于基本。
四、学生操作练习后,要留有空白
信息技术课的四十五分钟,要真真切切地发挥效应。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就不宜过大、过高,要以踮起脚尖就能摘到苹果为准。若是一节课下来,才几个人完成任务,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留评价这一环节的空白。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才能知道自己一节课有何收获、存在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知识的积累与提高。通过分享、交流,才会有竞争意识。这一意识一旦形成,对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留“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设计,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如果能把空白效应随心所欲地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将不再遥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3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