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行高民
摘要: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开,“贫困大学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其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焦点、热点之一。本文试图对这一特殊群体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困惑进行归纳,简要地提出形成原因,并加以剖析。希望能为其能摆脱心理“贫困”,以健康的心理去学习与生活提供帮助。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帮扶对策 管理服务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从长治学院申请困难补助的学生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贫困者。
2. 研究工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研究结果
1.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和学习状况
通过调查,普通大学生月生活和学习费用在 350元和 180 元左右,分别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 1.2 和 1.4 倍。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和学习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学习和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1)
表1 贫困者与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2 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等级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各项因子的得分均高于一般大学生,尤其以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为甚。
对贫困大学生在SCL-90的得分进行分类,将低于平均得分的视为正常(无症状),偏于平均数半个标准差的视为轻度症状,将高于平均数1个标准差的视为中度症状,高于平均数1.5个标准差的视为偏重症状,将高于平均数2个标准差的视为严重症状。把全部有效样本分为5个心理疾病等级(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有73.08%贫困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其中,28.46%的人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碍。
调查及深入座谈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在以下几方面:
(1)生活方面的表现
经济的拮据使贫困生产生心理不平衡,进而自卑自贱,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总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前途渺茫。部分贫困生不愿付出努力,指望社会、学校和他人的资助,将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2)学习方面的表现
贫困生因衣食学费无着落,而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旷课、旷操,在外打工、经商,直接影响其学业。还有一部分贫困生觉得贫困是耻辱的,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无心甚至厌烦学习。
(3)能力方面的表现
经济上的“弱者”地位,也抑制了贫困生能力的发挥,他们不愿过多地参加各种活动,也不想表现自己,压抑了各方面的潜能,内心感到自轻和苦涩。
(4)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
有些贫困生把善意的帮助当成是施舍,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一道屏障;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显得有点沉默与孤僻(其实内心十分渴望平等的交往);他们比同龄人更要强、更敏感,也更容易受伤害。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希望被特殊对待,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但理智与现实却不容他们拒绝和脱离他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5)情绪方面的表现
贫困,使他们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情绪烦躁不安的痛苦境地,表现为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引发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 家庭原因
(1)不适当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只重视智力目标,没有重视心理素质,忽略了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方式上,相当多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2)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家长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配合学校、社会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2.社会原因
(1)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尽管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不良的社会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理疾患。
(2)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文化被异化成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导致心理失衡。
3. 学校原因
(1)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欠缺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尚未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看,许多都是人格障碍引起的。部分高校尚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学生的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
(2)学校和社会救助方法的失误尽管学校和社会采取了许多救助措施,但不当的救助方式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了救助的同时心灵上受到了伤害。
(3)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带来的就业压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郁闷、焦虑、紧张的心绪难以解脱,他们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4. 个人原因
(1)消极逆反,人格缺陷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的过分敏感与孤僻固执、焦虑与抑郁、偏激与逆反、自我放弃与自我怜悯、自我调试能力偏低、自我认同偏差,也会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2)应对方式上不成熟巨大的精神压力,使贫困生产生了心理障碍,由于人际关系的封闭,他们大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抗拒他人善意的同情;不主动与人交往,生活封闭,甚至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贫困大学生中各种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一般大学生,因此,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强化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 。
2. 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引导
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贫困观 ;加强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 ,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强化贫困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意志力磨练及人际和谐教育,完成再社会化 ;突出贫困大学生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注重对贫困大学生实施榜样教育。
3. 建立人性化的资助体系
以权利义务对等为原则科学界定贫困大学生 ;改革奖学金制度 ,积极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并落到实处 ;改变助学观念,鼓励勤工助学 ;建立高校大学生贫困扶助基金 ;拓展贫困大学生解困工作新思路 。
4.完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应突出系统性、长期性、动态性;物质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 ;精神文化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5. 开展生涯辅导,促进自我同一
加强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目标,注重实践,学以致用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拓展 。
6. 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部门的作用
提高高校辅导员及学工干部的自身素质 ;认真选拔学生干部担任助手,积极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建设,扶持学生社团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 。
7.教育和救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针对性 ;尊重其人格 ,不歧视贫困大学生,不炒作他们的心理问题;校园环境建设要考虑贫困大学生的需求 。
(作者单位:山西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