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对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琴琴 钱文

  [摘要]幼儿情绪能力是指个体察觉、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表达、调节控制,以帮助自己应对挑战、达成目标以及有效参与社交互动的适应性情绪反应。情绪能力对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学业成就、社会能力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在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在教师培养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教师如何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主要从教师对儿童情绪表达的回应、教师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因素以及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述评。
  [关键词]情绪能力;教师;学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1/02-0069-05
  
  一、导言
  
  幼儿情绪能力是指个体察觉、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表达、调节控制,以帮助自己应对挑战、达成目标以及有效参与社交互动的适应性情绪反应。在心理学研究中,儿童情绪能力被分为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控制等三方面的能力。研究表明,情绪是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儿童社会适应性、交往能力、学习效率、学业成就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成人对促进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外许多研究发现,父母在儿童情绪能力发展中持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父母表达情绪的方式、元情绪理念、对情绪的讨论以及对儿童情绪表达的回应,都与儿童的情绪理解、自我情绪表达调控等密切相关。但是,较之对家长角色的研究,探究教师如何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研究还较少。
  在当代社会,大多数儿童在早期教育机构中度过了较多的时间,而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情绪冲突和压力事件,比如与父母分离、和同伴分享玩具等。况且情绪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在受到先天因素影响的同时,更多地要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因此,教师经常被视为除父母之外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方式和语言策略等对帮助儿童学会适当表达、控制自我情绪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是在早期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偏重于强调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更多地进行认知方面的教育,认为情绪只是认知、行为的伴随产物,常常忽视或者仅仅无意识地关注儿童的日常情绪状态、与情绪有关的人际交往过程以及生活中尤其是冲突事件中的情绪表达和调控。其实,幼儿对于日常生活经验意义的理解和建构都与情绪的参与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不仅仅是儿童情感需要的安慰者和支持者,还是其情绪能力发展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儿童学习和获得处理情绪的技巧和策略,以利于他们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本文主要从教师对儿童情绪表达的回应、影响教师培养儿童情绪能力的因素以及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策略三个方面对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以期对后续的研究者有所启示。
  
  二、教师对儿童情绪表达的回应
  
  (一)教师对儿童不同类别情绪的回应
  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通常将儿童的情绪反应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教师对儿童两种情绪反应有着不同的回应。
  1 教师对儿童积极情绪的回应
  鼓励积极情绪的表达是促进儿童情绪社会化的有效途径,相对消极情绪而言,教师更喜欢对儿童积极情绪表达作出回应。Ahn(2003,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几乎不会忽视儿童的积极情绪,对于儿童快乐、自豪、兴奋、喜爱等情绪的表达,教师也会流露出相同的情绪,并通过语言强化以及与儿童互动、游戏、拥抱等行为反应鼓励儿童表达积极情绪。
  2 教师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
  儿童在每日生活中表现出的消极情绪其实都是对自我和对外界事物挑战的一种反应,教师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是培养儿童情绪能力的契机。当儿童正在经历悲伤的消极情绪体验时,教师会更多地采用身体接触、移情以及分散注意力等策略给予儿童情绪上的安慰。而在儿童生气时,教师会给予他一些具体的建议去处理这些消极情绪。比如,引导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而不是通过暴力行为进行情绪发泄,关注引起该消极情绪的问题解决。但是,Ahn的一项研究发现,教师由于种种原因经常会忽视儿童的消极情绪,还有一些教师会采用批评、惩罚、威胁、约束管制的方法来处理儿童的负面情绪。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表达和调控对儿童情绪能力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教师要多给予支持性的回应以帮助儿童谈论、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少些非支持性的反应,例如批评、惩罚,以免影响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目前国外的研究多聚焦于教师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相对而言,对于儿童的积极情绪以及复杂情绪的回应较少关注。
  
  (二)教师回应不同儿童情绪表达的差异
  1 年龄差异
  教师回应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情绪表达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呢?较之年长儿童,对年幼儿童,教师鼓励其积极情绪表达的频率更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年长儿童更容易过于兴奋,教师需要忽略儿童的这种强烈情绪(Ahn&Stifter,2006)。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年长儿童拥有更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教师在处理儿童无法控制的强烈情绪时更加谨慎(Hyson,1994)。在消极情绪领域,由于年幼儿童与父母分离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教师需要更加频繁地面对年幼儿童的悲伤情绪。在回应方式上,年幼儿童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教师更倾向于选择直接简单的方式,如用身体接触或分散其注意力来安抚幼儿,而对年长儿童,教师更愿意使用语言作为中介进行调节,让孩子理解引起该情绪的原因,引导儿童用建构的方法去调控情绪。
  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情绪表达有着不同的回应,这表明了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调整回应策略,因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需要掌握复杂的情绪表达技能,逐渐习得策略以更好地表达情绪。教师回应方式随儿童年龄的变化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表达和调控情绪。
  2 性别差异
  有研究显示,成人对男孩和女孩的情绪表达有着不同的角色期望。因此,性别也影响着教师对儿童情绪表达的回应。Ahn(2006)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描述。结果证实,教师更愿意鼓励女孩积极情绪的表达,而在消极情绪体验方面,教师倾向于运用身体接触及分散注意力等策略回应女孩,对于男孩而言,教师更多地运用移情、引导他们用建构的方法,这是因为男孩更容易哭泣和生气,更需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由于性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并且教师对男孩和女孩的角色期望存在着差异,因此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回应策略,以更加适当、有效地促进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比如,有研究表明,幼小时

期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表现更为明显,教师也希望男孩面对悲伤情景时更加坚强,因此教师更倾向于建议他们用语言沟通来解决引发消极情绪的问题,或者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情绪这类积极的策略来影响其情绪的表达和调控。
  
  三、教师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因素
  
  与家庭环境一样,幼儿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儿童在与教师、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包含着对各种情绪的理解、反应、表达、控制,因此幼儿园是影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其中教师的元情绪理念、师幼互动的过程都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教师的元情绪理念
  个体对情绪的理解、监控、评价以及对调节过程的反思与监控,这就是元情绪理念。Gohm从情绪调节个体差异的角度提出元情绪的三个维度:一是情绪清晰度(clarity),即个体区分和描述特定情绪的能力;二是情绪注意(attention),即个体对情绪给予注意和重视的倾向性;三是情绪强度(intensity)。Gottman、Katz(1997)等人对父母的元情绪理念进行了研究,强调成人的元情绪理念在儿童情绪社会化培养中的作用。同样的,教师作为父母之外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其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一项对教师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对儿童消极情绪的语言回应方面,自我情绪意识较高的教师更加关心儿童的情绪反应,很少会忽略儿童的悲伤、愤怒。他们会经常安慰儿童,鼓励儿童相互讨论引发他们消极情绪的问题,并聚焦于问题的解决,帮助他们适当地表达、调控自己的情绪。而自我情绪意识较低的教师以及消极情绪强度(negative emotion intensity)高的教师更多地指向儿童生气愤怒引发的行为反应,希望通过对儿童外部行为的控制或者惩罚的方式给予儿童回应,而对儿童本身消极情绪的关注有所忽略。在教师行为反应方面,较之低自我情绪意识的教师。高自我情绪意识的教师更愿意走近儿童,了解儿童的情感世界,而不是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或者只是站在儿童的旁边。在积极情绪领域,情绪意识高的教师会常常创设假装游戏、运用刺激物或是以微笑、拥抱、亲吻等方式来鼓励儿童表达积极的情绪(Ersay,2007)。
  因此,教师对自身情绪的关注、理解、监控等会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若是不重视自身情绪,则会通过批评、惩罚以及轻蔑、回避的方式给予儿童回应。而且,教师对自己情绪的关注及表达、处理方法都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重要情绪行为榜样,但是目前对此的研究较为欠缺。
   
  (二)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存在于儿童在园的全部时段,儿童在与教师的行为往来中能获得不同的行为支持和情感资源,这对形成独立的人格,发展社会能力、情感、认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幼关系往往能预测儿童社交能力和学术成就,Garner和Waajid(2008)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师幼关系亲密度的增强会促进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增强,从而促进儿童在活动中社交能力的增强。另外,Denham也认为,来自他人评价的压力比如教师对某些儿童持有不易相处的评价,并且带着这种评价与儿童互动,很有可能会增加儿童在情绪控制方面的困难。
  目前关于师幼互动对儿童情绪能力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师幼互动方式其实是儿童人际互动中一个特殊类型,因为它有着与亲子互动、同伴交往完全不同的社交规则。建立信任亲密的师幼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方式对于儿童的情绪表达、控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教师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策略
  
  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在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可根据个体情绪特征、班级情况,采用以下四种策略。
  
  (一)创建安全温馨的情绪氛围
  为了培养儿童的情绪能力,教师要在预设好的活动中,形成一种安全的情绪氛围,通过微笑、安抚、亲热的接触、支持性的话语,积极与幼儿互动,从而创建一个能增强幼儿控制自我情绪、对他人情绪作出适当反应的环境。另外,减少幼儿园教师的变动以及合理确定师幼比例和班级规模,也有利于让幼儿与教师形成安全依恋关系,这是促进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
  
  (二)对儿童的情绪作出支持性反应
  教师适当的行为情绪反应是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策略。总的来说,教师对儿童的情绪反应分为支持和非支持两种,从而起推动或妨碍今后儿童情绪表达的作用。支持性反应表明教师认为儿童的情绪是正常的、可接纳的,相信儿童有能力去处理这些情绪,并关注、尊重儿童的情绪状态。Ahn(2006)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儿童的情绪情感产生兴趣并对儿童的情绪体验表示理解和尊重,会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非支持性反应包含了惩罚、忽略、批评、管制约束等。Gotwnan(1997)和Eisenberg(1998)等人的实验证明,对幼儿悲伤、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持非支持性反应不利于儿童的情绪、社会能力的发展。比如,对儿童负面情绪的表达进行消极回应,在儿童日后的情绪体验中可能更容易唤醒其消极情绪。这些研究强调了教师对儿童情绪持支持性反应的重要性。
  
  (三)榜样示范
  成人对情绪的理解以及对自身情绪、他人情绪的反应和处理方法都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帮助儿童提高情绪能力。Ashiabi(2000)指出,教师通过榜样示范,可以引导幼儿理解情绪的性质、情绪的表达以及学习怎样来调节负面情绪和积极情绪。
  
  (四)使用关于情绪的词汇,与儿童讨论与情绪相关的问题
  能够用情绪词汇交流自己感情的儿童在受挫情境中不容易变得沮丧和苦恼,能更好地控制消极情绪(Kopp,1989)。因此,教师通过与儿童讨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发生的情绪能间接培养儿童的情绪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阅读活动中与幼儿讨论书中人物的情绪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反复用某些情绪词汇描述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识别情绪的类型,理解自己、他人不同情绪产生的原因,获得相关的情绪词汇,并运用建构的方法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比如,使用语言与他人沟通,而不是用暴力行为表达自己的愤怒等强烈情绪。这些策略都可以促进儿童的情绪理解、表达、控制能力的发展,对儿童良好社交能力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讨论情绪可以作为每日师幼互动的一部分内容以促进幼儿情绪的社会化。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学前儿童情绪能力发展研究的心理学文献侧重于教师的实践策略,包括教师对儿童情绪的反应、示范、元情绪理念以及讨论情绪相关问题等对儿童情绪能力的影响,但是其中很多还未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怎样促进儿童情绪能力发展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