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强

  [摘要]对苏北阜宁县陈集镇3~6岁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语言发展较为缓慢,卫生行为及学习习惯较差,亲子关系较为淡漠,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也令人担忧。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立社会、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6-0024-04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其中学龄前(0~5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27.05%。目渐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已经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但对农村3~6岁年龄段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依然较为薄弱。2008年,笔者赴阜宁县陈集镇对留守儿童身心、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状况都不容乐观。
  
  一、调查区基本情况
  
  阜宁县是苏北人口和农业大县,110万人口中80万是农民,该县陈集镇总人口为57399人,其中劳动力2.4万人。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人员日趋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近几年来,苏北农村大力推进早期教育,陈集镇幼儿入园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调查显示,该镇92%的留守儿童已入园接受学前教育,但仍有8%的留守儿童留在家中。笔者问卷调查了陈集镇四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走访了20多名农村幼儿园教师、40多名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该镇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如下。
  1 留守儿童数量大
  在被调查的405名人园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7%,这一比率远远超过全国30%的平均值。近年来,为了促进农民增收,阜宁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来抓,加快推动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该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达11.5万人。这种劳动力转移发展的现状势必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激增。
  2 留守儿童中男童数量高于女童
  随机抽样调查351名留守儿童发现,男童占55.6%,女童占44.4%。这与当地近年来超生隐情较严重、新生儿性别比例相对失衡有一定关系。据统计,2007年阜宁县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53.1,远远高于全国103~107的正常值。
  3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护
  调查显示,陈集镇留守儿童的家庭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40.6%和53.7%。87.6%的留守儿童由祖辈监护抚养,10.3%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还有2.1%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
  
  二、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活泼、淳朴、天真、可爱,但仍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1 语言发展较为缓慢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生活范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语言发展较为迟缓,主要表现为:语言交往能力较差,词汇贫乏,发音模糊,语句表达不完整,同伴间常常因语言表达不清而引发矛盾与冲突。
  案例:留守女童王某,6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祖父母一起生活,长期缺乏交流语境,发音不清楚,一些声母不能准确发音,如“万事如意”的“ru”总是发成“yu”,“朝霞”的“zhao”发成“cao”。韵母的发音上也存在问题:“gong”发成“geng”,“o”经常发成“e”,大公鸡“WO WO”叫,就变成了“e e”叫了。笔者发现,王某对于自己的愿望或者感受常常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而多借用动作、表情来表达。如果成人要求她做一件她不愿意做的事情,她会一边摇摆身体、摇头,一边发出“呜,呜”的声音,对成人的要求不置可否。
  留守儿童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远离父母,所接受的语言刺激很少,语言环境也较为单调,因此所获得的语言常常是不完善的。
  2 卫生行为和学习习惯较差
  笔者在该镇某幼儿园调查发现,有52.3%的留守儿童未养成饭前便后自觉洗手的习惯;在使用礼貌用语,游戏后整理玩具,同伴之间分享、合作等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儿童也未能养成好习惯,不文明、说脏话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某私立幼儿园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发现,有45%的留守儿童在课堂上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主动性不强,学习活动兴趣不高等问题。
  3 亲子关系较为淡漠
  调查发现,65%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只在春节回家一次,25%的父母通常在农忙和春节回家两次,还有10%的父母一年不定时回家一次或爷爷奶奶陪同孩子去父母打工地看望1~2次。绝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爱,缺少与父母的交流,长期处于情感缺失状态,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甚至出现交流困难、不认父母的情况。
  下面是笔者与留守儿童韩某母亲的谈话记录:
  笔者:您常年在外工作,多长时间回来一次?
  母亲:一般都是两个月。
  笔者:回来大约待多久?
  母亲:四五天吧,有时候两三天就走了。
  笔者:那您回来时孩子会不会黏着你?
  母亲:白天还好,带她到邻居、亲威家串串门。晚上就不行了,她不愿意和我一起睡觉。即使在我房里睡着了,半夜也一定会闹着要回到她奶奶那儿去的(颇为伤感,眼圈开始红了)。
  研究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大约要到出生后6、7个月才渐渐发展起来,而这位母亲在孩子4个月大时就与其分离,长期的聚少离多必然会导致亲子关系生疏。事实上,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对父母也是一种情感伤害。
  4 情绪不稳定、敏感,无安全感
  早期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模式,塑造出孩子日后的一切行为。这是心理学家麦肯侬有关儿童早期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3~6岁正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大多数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不会主动去父母那里寻找感情支撑,与监护人(大多为年迈的祖父母)的情感交流也较少,情绪波动大,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自私,冷漠,逆反,孤僻,敏感多疑,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等等。
  与此相关的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指导,不少留守儿童缺乏合作意识,与同伴交往不融洽。调查发现,留守男童的交往问题比女童严重,在同伴交往冲突中,躯体攻击性行为多发生在男童身上,女童则多以语言攻击为主。
  
  三、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普遍缺失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却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父母远距离关心和教育孩子方式较为单一。访谈得知,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平时主要通过打电话直接询问孩子或向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

的情况。很少有父母主动联系幼儿园老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从打电话的频率来看,18.8%的父母一星期打一次电话,31.2%的父母一个月打一次电话,37.5%的父母两个月以上才打一次电话。从通话内容上看,父母对留守儿童生理关心多于心理关心,物质关心多于精神关心。访谈中大部分家长表示,幼儿阶段教育并不重要,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孩子健康就行,教育问题是上小学以后的事。
  (2)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不力。陈集镇87.6%的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抚养,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23%是文盲,40%受过小学教育,31%受过初中教育,6%受过高中教育。多数临时监护人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也很少。在被调查的32个家庭中,只有两位监护人经常讲故事给孩子听,给孩子买过磁带、书籍等家庭教育材料。70.7%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72.5%的祖辈监护人及79.1%的亲戚监护人表示“只照顾生活,其他管不了”。
  2 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1)办园条件简陋,保教质量低。农村幼儿园班额小,师生比失衡,玩具配备严重不足。在被调查的四所幼儿园里,只有镇中心幼儿园有一个简陋的小型滑梯,且下面是水泥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幼儿园(班)不仅教学条件差,教育水平也很低。
  (2)农村幼儿园教师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定。被调查的四所幼儿园共有15位教师,其中2位毕业于幼教专业,大部分教师只有初中、高中学历。现有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与幼教工作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有的教师甚至从没听说过“留守儿童”这一名词。同时,该镇现有幼儿园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向,30岁以下的教师仅占13%,35岁以上的占53%。另外,该镇中心园无编制教师与村办园教师每月工资只有350元,全镇15位教师中只有4人有编制。92.3%的教师感觉在幼儿园工作不愉快,96.4%的教师渴望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
  (3)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中教学小学化倾向有加重的趋势。这在农村幼儿园办园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作息制度、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中均有所体现。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学方法落后,以游戏作为教学基本活动的理念远未得到落实。在被调查的某所私立幼儿园的课程表中,除了有两节音乐课,其他都是拼音和算术,这里的孩子甚至已经学会了三则混合运算。
  
  四、建议:建立社会、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目前已成为学前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幼儿园、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1 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
  社会及各级地方政府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出发,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媒体呼吁、板报展览、村委会宣传等多种渠道,提高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应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幼儿园条件。县(市、区)政府财政教育经费中应设立农村幼教专项资金,各乡镇政府每年要有专项经费投入乡镇中心幼儿园,并确保其财政拨款逐年增长。为改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低下与教学小学化的现状,当地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以保证农村幼儿园教学的正常化与规范化,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更多机会、更好条件。
  2 注重家园互动,增强教育合力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幼儿园要努力构建家园互动的教育模式,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制定定期家访制度。农村幼儿园要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基本信息卡、个人成长记录袋。健全、畅通家访、园访的信息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将留守儿童的各种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他们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同时也让留守儿童及时得到父母的反馈意见,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
  其次,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由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问题的临时父母,让他们体验到家庭的温暖;经常与他们谈心,说“悄悄话”,鼓励孩子倾诉、释放心中的困惑;注重创设轻松的交往环境,鼓励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等等。
  第三,加强对父母、临时监护人的指导与培训。政府和幼儿园可以以提高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为重点,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渠道提升留守儿童父母、临时监护人的教育素质,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让有经验的临时监护人介绍经验,还可以请专家从教育观念、教育儿童的策略方法等方面对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引导他们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学前教育上。
  3 完善家庭教育,释放亲情关爱
  父母对留守儿童的重视和爱护能增强孩子的幸福感。在外工作的年轻父母应经常与孩子电话沟通,从各个方面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关爱,融洽亲子关系;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团聚,玩亲子游戏;父母应多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启发他们讲述在幼儿园的生活;鼓励孩子与同伴一起游戏,增强孩子的集体观念,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