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职院校发展问题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若义
摘 要: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存在着诸如经费问题、师资问题、招生就业问题、综合办学能力问题等,严重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职院校要通过国家实施的“和谐高职”发展战略,取得优先发展地位;要树立“依法经营高职”的思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教师和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要强化“质量发展”和“特色品牌”意识,办出地方特色;要全面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等;推进学校加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25-02
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强力推进其不断发展与进步,是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职院校大多地处边远山区,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或缺少大型企业、特色产业的依托,学校发展受地域各种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诸多问题。
1.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其实验实习设备设施投入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和教学运行成本高。但地方高职院校鉴于“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省级政府基本无办学经费投入。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级政府经济总量相对较少,无力对高职院校有很大投入,绝大多数只能按学校核定编制数支付教职工的国家财政工资基数,学生的生均教学经费不能保证,对学校的基本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等根本无力投入经费。学校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且与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相比,学费标准低,贫困生多,学生欠费严重。这些因素导致地方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缺口较大,学校的办学条件很难适应规模扩张的需要,不少学校还在为达到国家规定的高职院校合格办学条件而努力。经费问题已成为困扰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障碍。
2.师资队伍总体素质较低
地方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构成,一是改制升格前的中专类教师,他们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二是改制后补充进来的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三是少量招聘的高级人才。总体上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第一,原有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适应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亟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第二,低学历、低职称人员偏多,专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总量明显不足。第三,“双师”素质教师缺乏。第四,学科和专业带头人缺乏,学术研究能力先天不足,在精品课程建设、示范性专业建设及教学科研方面举步维艰。第五,高水平教师补充异常困难且极不稳定。师资队伍总体素质较低是制约学校向更高层次、更好水平、更大规模发展的“瓶颈”。
3.招生、就业渠道不畅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依赖性的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说,社会对地方办高职院校信任度还是较低的,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也不高,导致招生工作出现了高录取率、低报到率的尴尬现象。且学生入学分数低,综合素质也较低。另一方面,学校的招生工作还面临着地方劳动部门举办的技工类学校强大的竞争压力,技工学校灵活的招生政策和办学机制是地方政府举办的公立高职院校无法比拟的。从学生就业方面看,出现了学校定位与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矛盾。绝大多数毕业生均不愿意也不会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作为自己的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去竞争就业是他们的就业追求,很显然他们在竞争中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同时较偏僻边远的地理位置又使他们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不畅,一些企业对偏远地区大学生缺乏了解,信任度低,从而导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就业率问题成为影响地方高职院校赢得较高社会评价的主要因素之一。
4.综合办学能力不强
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办高职院校综合办学能力的相对低下,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与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相抗衡。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学校创新能力有限,在教育大家庭中地位低,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竞争中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地位,学校很难争取也无力主持科研项目,学校的科研成果偏少。第二,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应对能力不强,所办专业大多是“大路货”,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直接或间接使用他人的成果,有些学校的办学特色极不鲜明。第三,高职教育固有的“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活动难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制约,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不高。这样又使高职院校失去了参与高职教育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条件。
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实际上是处于国家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并且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这些院校与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二、发展对策思考
1.由国家实施“和谐高职”发展战略
国家应通过公共政策调节,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职院校优先发展的地位。
首先,改革高职教育体制。公办高职改为省、地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高职教育统筹方面的作用,避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平衡,导致在招生、办学质量上产生明显的差距。
其次,在积极实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同时,实施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振兴行动,设立专项基金,集中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办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落后的问题。
第三,各地级政府进一步提高对高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坚持做到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并在地方公共政策制定和经费投入上向高职院校倾斜,确保其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树立“依法经营高职”的思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多途径筹集办学经费,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第一,地方办高职院校在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积极探索管理理念的创新,变行政管理为经营管理,使学校办学围绕市场转,从市场中寻找发展契机,通过银行贷款、实行股份制等筹款方式,走出一条多元投资的办学之路。
第二,积极寻求依托发展、合作办学对象,通过各种形式,与经济发达地区院校或公司、企业建立依托关系,利用他们的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带动自身发展。全力吸纳企业、行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建立互惠互利、共谋双赢的经济利益机制引导企业、行业将资金投入到学校中来,开展合作办学。
第三,走集约式发展的办学之路。地方办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重视低成本发展,坚持通过优化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和加强效益成本管理,实现办学规模的扩张,探索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实际的集约式、节约型发展道路。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使教师、学生都能在学校得到充分的发展
首先,要坚持以教师的进一步发展为本。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其次,要不断改善教师教学、科研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逐步缩小他们与发达地区教师在收入和工作环境方面的差距。
再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一定要牢牢坚持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事事为学生服务,努力建设“学生乐学”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机制,促使学生最终成才。
只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能做到使“教师人人乐教,学生个个成才”,制约学校发展的社会美誉度和信任度一定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4.强化“质量发展”和“特色品牌”意识,突出高职的地方特色
第一,不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着力研究本地区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计教学和教学活动,构建模块教学结构,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
第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和训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熏陶,教育学生要具有诚信、敬业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形成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特有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第四,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以区域市场变化为导向,设置并重点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使之成为办学的专业“亮点”,并逐步形成办学品牌,进而为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奠定坚实的基础。
5、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全面加强地方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职院校来说,无疑是实现自我发展的绝佳机遇。我们应根据评估标准,全面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使学校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吕增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