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需要层次理论与学校教育管理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董周法

  摘要: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要设法满足学生的各种基本需求:要加强学校的基本设施建设;要重视学生归属的需要,在集体中用爱心教育学生;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创设美的环境,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学校管理;需要层次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64-02
  
  收稿日期:[HTSS]2007-01-05
  作者简介:董周法(1965-),男,山东胶州人,副教授,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它对人的需要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非常复杂的,并有着各种层次,各层次之间有着相应的联系,人的全部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满足各层次的需要,而且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他把人的需要依据层次的高低概括为以下几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关系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种。
  尽管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但是他的理论对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管理却有着极大的借鉴、启迪和指导作用。依据该理论,我们应从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方面,提高对人的需求满足的重视程度,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加强学校教育管理的力度,以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
  
  一、重视对学生各种基本需求的满足,加强学校基本设施的建设
  
  为了保证自身的正常生存,人们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这些基本需求是人类发展和提高的基石,各种高层次的需求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而发展起来的,只有较好地满足这些基本需求,人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级复杂的活动中去,来满足自己的高层次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学生也是如此。学习是学生较高层次的需求,而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是实现这种高层次需要的保证。为了使学生能够专心学习,乐于接受教育,教育者就应认真考虑和对待他们的基本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来满足学生的最基本的需要。
  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有关方面的管理。教育者尤其是学校管理者应把对学生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正确看待和真正重视学生的基本需求。
  学校要加强学校校舍及相关教学设施的安全管理,保证学生能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消除一切有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和威胁的各种隐患,避免各种危险事件的发生。
  应注重学生生理卫生保健工作,保证学生生理发育的正常、健康,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保证学生有较为充足的休息时间。
  
  二、在集体中教育学生,用爱心去浇灌学生的成长
  
  归属的需要是学生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集体凝聚力的根源。
  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教育者对学生应倾注全身心的爱,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善于与学生友好相处,体验学生的欢乐和忧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使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父母般的关爱,从而得到愉快、欢乐和满足的情感。
  教育工作者要经常保持乐观豁达、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用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感染和激励学生。
  指导和教育学生学会爱,鼓励学生去爱社会、爱国家、爱父母、爱师长及其他可爱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意识,用爱心去对待一切美好的事物。
  加强对集体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重视集体的建设,培育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加强集体的凝聚力,在集体内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使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得到充分满足。
  要求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维护集体的声誉和利益,学会把自我的奋斗目标与集体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到集体中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作为集体的一员应担负的责任,应承担的义务。
  充分运用集体的力量教育和帮助学生,运用良好的集体舆论维护集体的道德面貌,强化集体的功能,实现集体的目标,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各年龄段的学生,都有适度的自尊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学生自尊心的发展也较为迅速。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应充分认识到,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更是服务者。传统的、习惯的教育理念是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只把学生看作是受教育者,忽略学生的自主意识,忽视学生自尊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愿“屈尊”与学生平等对话,过分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没有把学生当作需要尊重的个体去对待。这样,既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利于弘扬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人为地割裂了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的关系,加深了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和隔阂,加强了学生的逆反意识,降低了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尊重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格上的平等者,是自己服务的对象。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多联系多沟通,关心学生的疾苦,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支持和鼓励学生正常的兴趣和爱好,和学生平等交往。
  要求和指导学生去尊重别人,学会和他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和相处。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追求自尊。
  
  四、创设美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人的企盼和追求,带来美好的享受,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青少年的审美需求日趋强烈,对美的追求也更加热烈。一切他们自认为美好的东西都是他们青睐的对象,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作为亚文化存在的校园文化在学生的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也包含着美的因素。整洁的环境、花园式的校园、极具特色的建筑、文明的校风等不仅能使学生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此,我们应不断优化校园的环境,按照美的要求和标准来改造校园,建设校园,在校园的环境建设中注重渗透美的因素,扩大美育的内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教育。
  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的因素,关键是我们能否真正地发现美,切实地感受到美。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追求美、体验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工作者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依据合理的标准去欣赏美、评价美,真正分清善与恶、美与丑,引导学生去追求真正的美。
  教育者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应注意自身的思想品德及言行的合理性,在学生面前树立美的形象,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美的因素,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受到教益。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求知的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也是作为社会成员成长和发展的必需。青少年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自然,希望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增强自身的才干,掌握揭开各种奥秘的钥匙。学生的这种求知的需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理论依据。
  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各种兴趣小组的建立,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求知需要。
  应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求学态度。
  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易于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从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吕增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