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途径 指导实践 培养语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贞霖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但是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而且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一、注重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学生感悟途径
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水平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注重了语感的培养,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1 自悟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 导悟语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3 迁移表达。在教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我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奇石园后写到:“我们的奇石园真是美丽极了,一块块石头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雄鸡,在引颈高歌;有的像顽皮的孩子。张开双臂笑迎来宾:还有的如同猛虎下山……”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奇石园中那千姿百态的奇石描写得真可谓惟妙惟肖。
二、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创设学生实践的机会
1 以读为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音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恰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直到弦外之音都能够有所体会。
2 揣摩品味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让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抓关键词句比较,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
①语句比较。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挂”字的妙处,可要求学生用“拉”或“飘”等字换“挂”,进行比较。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当:一个“挂”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点极其准确、形象、巧妙地描写出来,与文后面的“攀”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
②运用想象。如《秋天的雨》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闭目遐想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意象图,把秋天众多的景物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在头脑中“放电影”,并乘上想象的小舟,在绚丽缤纷的美景中尽情邀游,充分领略秋天的特点,在美的感染中培养语感。
③联系生活。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爷爷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别有韵味的一个“终于”,把他们努力后的成功与满足生动地表现出来。但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生活去体味,恐怕很难体会到这其中的韵味。
3 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保证
①熟读成诵。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途径。
②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如电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有“成语故事”“散文欣赏”“岁月如歌”等栏目,诵读诗词、讲解故事,集声音、感情、图像于一身,许多音乐节目歌词都配有字幕,教师要以媒体为载体,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人师者,应时刻做有心人,挖掘捕捉“语感”点,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