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理理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是实现一个民族强盛之根本。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日益彰显。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人文精神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与集体、国家与大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近三十年,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下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应准确把握教材,不断挖掘其中的人文火花,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对教材内容的咀嚼中体会,感受到丰富的人文知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形成很好的人格。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和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下岗工人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找好学校,接送上下学何等相似。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感情积淀,对于形成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关爱别人、关注社会的良好人格不无裨益!再如《锁忆》,用“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勾勒了大文学家鲁迅的外貌特征, 再加上他风趣睿智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感悟到鲁迅的人格魅力。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文字形象培养思维方式的形象性,这对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很有益的。有利于精神财富的积淀、 想象力的激活和创造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堂教学,彰显人文意识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平衡教学目标,做到语文教学的功能性和人文性两者兼顾,或随着教学进程而有所侧重,杨绛的《老王》是初二年级一篇讲读课,在教学中,本人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人与人那种以善良交善良的朴实真情,并指导学生从中找出相关语句、 语段,还着力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究文中所蕴含的关注贫苦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力求做到功能性和人文性的兼顾。两节课下来,我感到学生不仅基本上掌握了写人的方法,还提高了思想上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个性,增强课堂活力,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张扬与完善。
  在课堂教学中,作业设计也应突出人文色彩,郑逸农《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中说到“作业中布满了硬生生的认知组合,冷冰冰的逻辑堆砌是榨干了水分的叶子,是褪掉了色彩的花朵”。这正是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忽视人文性,重视功能性,把语文作业理解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之手段的写照。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作业应突出人文特点,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心智得到开发。如在《为学》中,可设置作业――体会相同的两句“子何恃而往”的不同含义,让学生感悟相同语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效果,树立正确的认知观。
  三、创新评价机制是构建人文性的根本保证
  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它的目的就是人的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都是把分数作为终极目标来教育和评价学生,这也难为了我们的老师。内部因素的解决,还有待于外部环境的改善,教师不能为学校创造高分数,学校必然满足不了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对学校的期待和评价,完成不了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升学率、高分率、名牌率的期望。因此,考试分数依然是大家的命根子,作为教师,应该抛弃功利思想,争做创新评价机制的急先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素质教育,否则,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海市蜃楼。
  责任编辑 薛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