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互动”,是教师、学生凭借“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全方位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互动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搭建互动式语文教学平台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语文课堂互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通增多,在某一领域内或某种程度上,学生并不比教师差。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允许学生有自己合理的见解。比如要讨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见解只是代表教师本人的意见。就是一些封闭性的问题,教师也不是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启发学生自主探究,以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促成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成为学生自发生疑――主动质疑――研究解疑――全程参与――延伸学习的过程,形成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譬如导入新课可采用故事引人法、悬念法、单刀直入法、出示实物法等等。具体应用哪种方法,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比如,学生在预习了《伟大的悲剧》一文后教师可以用“发生了怎样的悲剧?悲剧因何而伟大呢?”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感知课文大意。也可以由“读完本文后,你最感动的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灵性。
三、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师生对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教师给学生指点,学生给教师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一种教学境界。我们要积极构建以师生平等和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师生互动模式。比如,一位老师在教《论语十则》时,有学生问:“如果说‘学而时习之’的‘习’可以理解成‘亲身实践,身体力行’的话,那么,‘传不习乎?’可不可以理解成:‘我教给别人的事情,我自己做没做到?’虽然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但是总有一天他会为人师的。所以,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老师回答:“曾子为人师已成历史,《论语》有好多内容都是曾子的学生记录的,也就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你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传不习乎?’一种理解是老师传给我的东西我实践了吗?另一种就是你的理解,非常独特,我要传给别人的东西,我实践了吗?第一种理解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第二种理解是从老师角度出发,都是非常可贵的。这句话,我认为你是对我说的,我从中学到了东西。我传给大家的东西、我教给大家的道理,我本人实践了吗?我给大家讲的一些东西,传播的一些道理,我本人相信了吗?我身体力行了吗?如果我都没有这样做,我还有什么资格向大家这样传播。所以,这句话,如果从老师角度去理解,反而更深刻。我同意你这种理解。”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教师没有视自己为权威,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教师表面上是一个“文友”,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实质上是一个对话的引导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见解,也成功地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了文本。
四、加强生生互动,让思维共振的火花在课堂上绽放
课堂上小组讨论是生生互动很有效的形式。让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相互讨论把有争议的意见统一:不能统一的再向老师汇报,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教师能肯定学生的不同意见,保护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生生互动中,通过质疑、解疑、争论、评议,使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都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使智慧碰撞,互相促进,让学生在获得平等交谈的权利的同时,合作精神、交际能力也得到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实现语文课堂的互动,就必须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等各方面的对话,不仅仅是手动、嘴动,更重要的是心动,语文教学要通过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语文世界,增强教学功效。
责任编辑薛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