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振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不论做什么事,只要产生兴趣,就会激发信心,激发热情,激发耐心。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更是激发他们求学、求知、求果最好的金钥匙。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只要学习中产生或包含了兴趣,一个个数字就不再会显得枯燥,反而激发学生钻研和探索的热情。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兴趣应来源于身边,产生于生活,表现在数字,应用于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创设生活中的事例、故事或现场演示来上好每一节课,特别是新授内容的第一节课,要使学生一接触到新内容就能够入门,能够产生兴趣。如在讲授“分数的初步知识”和“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首先设计一个现场演示。即首先拿出同样大小的两个饼,将其中的一个两等分,另一个三等分,叫上未五位同学,分别发给他们,这时,在老师的启发下让同学们讨论,看谁得到的多,谁得到的少,然后再教给他们什么是1/2,什么是1/3,1/2和1,3的大小比较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事例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也把他们带进了什么是分数和分数大小比较的智慧乐园,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其发现规律,掌握和运用规律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记忆,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如在讲授长方形体积运算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有一块长6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将其四个角分别截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形,再焊接成一个无盖的小长方体,求它的容积是多少?”同学们见到此题束手无策。于是老师让每个同学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题意进行剪、折,一会儿,一个个无盖的小长方体呈现在同学们的桌面上,之后,再让他们展开,这时再问同学们铁皮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同学们很快就明白长是60-5-5等于50厘米,宽是30-5-5等于20厘米,高是5厘米,结果就容易算出来了。这个实验也就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如再遇到类似的习题就迎刃而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借助游戏,激发兴趣
  
  喜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经常设计些如“开火车”、“找朋友”、“小法官”、“猜一猜”等多种游戏活动。如在讲授《可能性》一课时,设计一个玩扑克游戏。老师手中拿出方块2,方块3,方块4各两张,从中任意抽出两张,试看两张牌上的点数可能有几种可能?让同学们邻桌四人为一组,看谁猜的又对又快。这时同学们很快进入了状态,讨论非常激励,最后老师总结,告诉他们有多少种可能,并进行集体演示。同时告诉他们这种可能性是可知的,是可以计算出来的,点燃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善于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共同存在着自尊心强、上进心迫切、喜爱表扬等心理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根据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环境,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特别是学困生更为明显。如对优等生要求他们在完成课堂数学作业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些“偏食”,增加些趣味性强、较难的题目,并给予鼓励。对学困生,要多加关心、爱护,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只要回答出来,就给予表扬鼓励,作业让他们有选择性地完成基础性的题目,使他们解除心理压力,感觉到自己能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完成作业,自己不断在进步。
  总之,数学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枯燥,它既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也不像美术具有直观性,又不和体育一样有身体的参与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数得清的生活场景,把小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成有意认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寻求答案,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