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晓丽
“爱心”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如能播种在这样的土壤上,方能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20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心”所产生的教育魅力是令人神往的。教学中必须充分借助这种力量,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我谈几点体会,愿与大家商榷:
一、“期待”暗含着教育的魅力
生活像一面镜子,你朝它笑,它也朝你笑;你对它怒,它也朝你怒。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映射也是这样。由于我们殷切期待某些学生成才,对他们寄于愿望,因而更加爱这些学生。反过来,这些学生会对教师更加崇敬,会增加更深的信赖。在这种充满“爱”和“期待”的朝夕相处中,我们会对这些学生变得更加和善、热情。同时,也会从学生哪里得到更多真诚的信息反馈,以引起反思,从而有力地促进自己的教学。随之出现的是这些学生“学习成绩突出”、“人格发展良好”的奇迹。
例如:我们班级中的差生,他们学习成绩虽较差,但我想,他们在某些方面还可能是佼佼者。他们往往与老师关系比较生疏,自卑感强,认为老师歧视他们。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催促下,面对此问题,我努力做到:①及时捕捉差生的“白点――闪光点”,并在班上表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②在教学中,注意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用赏识的观点肯定差生,让他们充分沐浴到“爱”的甘露,以愉快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活、学习中。我相信,他们最终会开花结果的。
总之,如果我们用全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值得珍视的地方。应对他们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期待”。
二、“鼓励”是开启学习动力的钥匙
鼓励与学生学习成绩相关,有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功能。鼓励性教学价值在于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强化知识追求的欲望,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钱梦龙说:“教师上课要不忘带一把扇子,几顶高帽,要想办法把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苗煽得旺旺的。”所以说,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求知状态,往往是教师善于鼓励的结果。
教师不是先知先觉者,也不是知识的源泉,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文化的传递者”,而应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新课程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应改变自己在教学中已习惯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身份,鼓励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意识给学生一定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方可使学生真正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三、“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
教学中,我们把爱的“情感”投入到学生心灵上,就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应,进而把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课上。一个性情严酷的教师,则会成为“凶神”的化身;一个慈爱的教师只要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感到温暖和愉快,这样的教师是“爱神”的象征。
成功的教学所需不是强制,而是需要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力给学生设置一种“爱”的宽松氛围,力求言行都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课堂上,力求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平台,放下“教师架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他们一起探索、研究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向他们投去信任的目光,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课后,时常会听到学生们的心声“这节课真棒!”
总之,学生的头脑不是机械的知识容器,而是创造智慧的火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爱心”,用“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方可让其永放光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