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钧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经济文化落后的贵州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在急剧上升。贵州地方本科院校担负着培养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外语人才的重任,然而这些地方高校大都还沿袭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这一状况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贵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必须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英语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18―03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内涵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多元化趋势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培养模式。”2000年正式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由此可见,我们培养的外语人才必须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实用型的复合型人才。
许多专家学者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内涵做了深入的探讨。杜瑞清把外语复合型人才界定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这里的“一专”就是指外语,“多能”指的是知识的复合面和综合素质。张冲则从材料科学的概念来认识复合型英语人才:复合材料……由基材和加强材料复合而成……与此相似,英语复合型人才也由作为基材的英语和作为增强材料的其他专业复合而成。戴炜栋指出了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的基准要点:一是要以语言能力为核心;二是要以应用能力为抓手,突出实用与即时性;三是要以创新能力为动力,发展多角度思维和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专家学者们说法不一,但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核心内容的理解是一致的,他们都把外语看做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和根本,在此基础上去根据需要添加各种专业知识,有主有次。黄源深也指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外语人才的“看家本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但是外语知识与技能并不是外语学习者所要掌握的全部内容,而仅仅是社会各行各业外语需求的一个基础。外语学习者要以语言“共核”为基础,拓展相关专业知识。语言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并重,才能真正满足外语学习者的需求,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外语人才。
二、地方高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必要性
(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贵州属于西部较落后省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贵州的地方本科院校都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除个别院校外,其他院校外语系只有英语专业,过去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贵州对从事经贸、旅游、管理、营销等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在急剧上升。以外贸为例,据贵州商务厅对贵州省近年来的进出口贸易统计,贵州省产品出口遍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每年都在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3.07亿美元,2010年一季度,全省进出口59996万美元。2007年从事外贸的企业已经发展到近1000家。贵州地方本科院校担负着培养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外语人才的重任,如何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地方院校所面临的问题、困难和挑战。对贵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问题进行研究,是学生的需求、形势的需要,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笔者对2009年贵州三所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了统计,结果见表1:
从三所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率不算低,但学生的就业面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教师行业。就业层次不高,毕业生基本上都是在乡镇中小学、私立民办学校和外语培训机构任教。毕业生水平和层次不高,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考上研究生。
贵州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由原来的师专升格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是传统的单一的英语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内容。学生综合素质缺失,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差,对内对外缺乏竞争力,学生就业面狭窄,就业越来越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复合型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势在必行。
三、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
贵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一直是传统的单一的语言文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普遍忽略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相关学科内容,缺乏经济发展对英语教学中所需的除英语语言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除英语专业课之外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还没有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合理地设置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随大流的现象,缺乏自身特色,一些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的民族经济、文化、贸易、旅游等有关课程都没有设置,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2010年5月,笔者到黔南州商务局采访时了解到:黔南对外经济贸易在不断增强,但懂得贸易、营销、管理等的外语人才严重缺乏,这极大地制约着对外交流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地方高校外语教学的悲哀。
(二)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贵州地方高校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地方财政,由于经济落后,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上还不能有效配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教学设备和手段还跟不上现代形势。多年来地方高校英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需要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由于经济文化基础薄弱,英语师资需求量大,多年来,生源及毕业生就业分配状况相对较好,因此,教师们缺乏教学改革的紧迫感。另外,教师们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知识缺乏更新,教师们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还相对欠缺。教学上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缺乏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模式,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除几周的毕业教育实习之外,学生基本没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不能真正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专业英语师资短缺
专业英语师资是决定能否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前提。由于经济文化落后,贵州地方高校教育资源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专业英语师资严重不足。有些地方高校也想尝试开设一些ESP课程,但苦于缺乏相应师资。原有的英语
教师大多毕业于语言文学专业,缺乏必要的复合型知识,这个矛盾不断地冲击着英语课程设置与安排、教材的选用、课堂质量及毕业论文指导等与人才培养等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这极大地制约了专业英语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优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当前英语专业建设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改进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建设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的教师梯队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贵州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几乎都是学语言文学或外语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多数教师的语言基本功和教学能力是很好的,但英语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欠缺,更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很难胜任相关专业复合课程的教学。根据目前师资队伍现状,应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引进一些毕业于英语专业,一直在企业从事对外贸易和涉外业务,具有商务活动经验的英语专业人才。二是聘请在商务局、旅游局、涉外企业、酒店等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做兼职教师。三是选派英语专业教师到其他院校进修学习,如贵州大学、贵州财经学院都开设有商务英语专业,可派教师去学习进修。四是选派相关课程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二)调整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地方高校应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情况出发,重新规划和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阶段来考虑。在低年级阶段开设CBI阅读教学,在高年级阶段设置“外语+X”模块课程。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指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它是指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CBI理论认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二语学习条件。CBI将语言学习依托于某一学科或主题内容来进行,融语言学习与相关学科知识学习为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通过目标语来进行思考、获取新知识。有关研究表明,采用CBI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外语水平显著提高并对学生今后的外语学习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如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常俊跃、刘晓蕖等做的实验研究就是很好的例证。
贵州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学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来看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来进行的,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思辨能力差等问题,学生的语言技能也不令人满意。针对这一情况,可首先在低年级阶段(1-2年级)的阅读教学上下工夫。通常而言,英语专业的阅读课要开设两年,内容都是不成知识体系的普通阅读,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也不理想。开展CBI阅读教学能有效改善这一状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两年四学期的阅读教学中,可在每学期开设一两门其他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的系统阅读课程,如教育、文化、法律、经贸、旅游,营销、管理等,提高阅读学生阅读技能和阅读质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同时也为高年级阶段选修方向课程打下基础。
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有: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外语和双学位等。罗世平认为用“外语+X”来表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模式更恰当、更切实际。其中X是变项,随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人志趣的变化而变化。“外语+X”代表的是真正的一专多能,而“外语+国际贸易(或国际金融)”等代表的只能是一专一能。
在高年级阶段设置“外语+X”模块课程,就是要改变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教学贯穿始终的传统做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实用能力。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只需掌握其他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也就是其“共核”部分就可以了,用不着很精深。学生在高年级阶段相继或同时学习几个专业的基础知识是可能和可行的。在国外,很多大学的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几年时间里,相继转换几个专业,毕业时很多学生都能获得两三个不同专业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少数学生甚至持有四五个不同专业的证书,这就是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开设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所从事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知识课程。根据现在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可设计几个比较现实的模块:一是英语教育模块,主要培养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英语人才等;二是ESP(专门用途英语)模块,主要培养从事地方经贸、旅游等方面的英语人才;三是英语语言文学模块,主要培养高层次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为硕士生的培养打好基础。这些模块课程可在高年级阶段相继开设。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并提供他们实践和训练的机会。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的需要独立学习的能力。虽然地方高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尽量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建立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模式
地方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英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产、教各自优势打造成一个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发达地区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带学生到沿海企业参观实习,开阔视野,不断调节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从而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五、结语
地方高校从创建到现在培养了大批的外语人才,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地方高校的外语教育显得有些滞后。因此,需要重新定位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外语人才。地方高校应加快外语专业建设的步伐,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5.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实践[J],外语教学,1997,(2).
[4]张冲,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1996,(1).
[5]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6]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7]戴庆宁,吕华,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
[8]常俊跃,刘晓蕖,内容依托式教学改革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J],中国外语,2009,(5).
[9]罗世平,也谈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界,20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