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中“演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朴京玉
摘要: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日语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演习”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表明,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形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演习”教学模式,符合日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和语言经验的积累依赖于学生本身的活动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演习教学;日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44-02
一、传统日语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日语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其教学方法为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向学生分析文章、句子结构,介绍大量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教师安排一切,学生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主动性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日语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普遍做法是:教师先向学生逐词逐句解释,然后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来问答,最后模仿文章让学生写作。这种机械的教学训练模式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只能成为单纯的语言练习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日语综合表达能力,但学生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演习”教学模式和实施方式
“演习”教学模式在日语中称ゼミ或セミナ一,其语源来自于德语的“seminar”。该教学法在大学中的设立最早是在1981年柏林大学古典学的课程中,后被欧美大学积极引入并不断改造,现已成为世界很多大学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其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教育是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某一领域的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的不断探索。具体来说,“演习”教学模式通过围绕某一问题与学生、教师共同讨论的交互式教学路径,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学生与教师)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目的。
“演习”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和研究来进行,让学生按特定题目各抒己见,然后展开讨论,互相切磋。以日本大学为例,学生根据教师划定的一个大致的范围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由选题,独立研究,写出报告或论文,然后在课堂上以演讲的形式发表,教师和学生们就该报告或论文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在“演习”教学模式中,教学以学生自主型、主动型学习为主,实施教学上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同时,它也促使教师教学重心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演习”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旨在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活动,具有较为确定的形式、固定的时间、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明确的要求,形成了较为严格的规范。以日本大学一堂时间为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其教学结构是:首先,主持人(学生或教师)介绍(3-5分钟),概要地介绍演习的主题及涉及的基本问题,但不做任何学理的界定与评价,以免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其次,主讲学生报告(20-35分钟),由报告人进行专题发言。报告人根据所收集到的背景材料或相关论文,就主题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陈述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再次,讨论与交流(30-40分钟)。报告人和参与者(学生和教师)围绕交流主题,针对报告人的发言,向报告人提问并进行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术积累和思维才智充分展示出来,并不断地加深对主题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演示教学课程中最精彩的部分,电是演示教学成功的关键性环节。最后,总结与点评(5-10分钟)。由教师进行专题点评,并就报告人、参与者的发言与讨论作简要评价,同时对真理性知识重新作简要陈述。
在“演习”教学的实践中,其教学模式并不拘泥于上述形式。除了由学生作为主讲人,还可以专门邀请相关专家作与专业有关的较深层次问题的学术报告,或传授写作报告及论文的体会和经验等。
三、大学日语课程“演习”教学的应用实例
在日语课程“演习”教学的内容组织上,可以就日语课中反映日本语言特点及社会、文化的各种内容的题材开展交流讨论,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文献资料,在“演习”教学中互相学习交流,以便学生提高日语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日本社会、文化、历史、地理、风俗习惯及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如在课堂上讲授日语的基本语言结构、日本社会以及文化基本特点后,给学生选择一些专题,如授受文化、内外有别的文化、公司和工薪阶层、社会不平等、耻感文化等,指导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用日语写出相关专题的报告或论文,进行课堂讨论。现将“演习”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举例如下:
1. 中日道歉文化的探讨。在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冲突和摩擦,此时缓解矛盾所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道歉。但由于中日两国间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道歉的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在“演习”教学中,主讲学生介绍中日两国的集团主义、横向纵向社会结构、面子观念等,提出两国在道歉文化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由主讲学生解答,教师给予引导,通过讨论使学生们加深理解中日语言中道歉表达的各种类型及歉意表达程度的影响因素。由于讨论的内容很多在教科书上没有,而取自于专业期刊或网页,这就需要参加者预先对演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取得较大的收获。
2. 从授受动词的使用看日本文化。日语的授受表现用法非常微妙,所反映的人物关系、动作方向较中文复杂得多,被认为是我国日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要学好日语的授受表现,不仅掌握日本人常用的授受动词基本分类和用法,而且必须了解日本文化。为此,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通过举例分析讨论与此用法密切相关的恩惠意识、内外意识、授受文化等日本人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了知识面,加强了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日语交流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日本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邀请专家作关于进入21世纪后日本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影响因素的报告。主讲者为日籍专家,在日本经济文化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报告中指出导致日本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如“人口老龄化”、“小家庭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等。在讨论中,专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解释,最后还向学生介绍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收集和分析资料以及论文书写等内容。
四、日语课堂“演习”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了解日语“演习”教学的效果,笔者对参加“演习”教学的学生进行了简略的问卷调查,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如表1所示。下面对其分析如下:
由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见表1),90%以上的学生对“演习”教学“以学生自主型、主动型学习为主”、“使学科课程延伸(深化和拓展)”、“扩大阅读范围和提高阅读水平”、“研究问题”、“合作研究”的功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说明“演习”教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和课堂中的双向互动模式,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相互讨论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启发与影响,起到了较好的合作效应。同时,约90%的学生认为通过演习教学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这说明演习教学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不过,从表1可知,提升“沟通能力”项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学生间有些分散,即55%评价为“优”,而36%评价为“良”。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沟通大部分在“演习”教学课堂中,而在课堂外的“演习”教学的准备大多独立进行。
综上,在日语课程中引入“演习”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演习”教学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郎勇,A seminar―discussion―based approach towardlinguistics[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81-84.
[2]刘劲聪,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105.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21.
[4]张建林,讨论式教学・Seminar・研究性教学――对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的一点解读[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9):87.
[5]赵薇,浅谈“席鸣纳”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成人教育,2007,(12):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2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