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富平
摘要: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法考虑的多,学法涉及的少;教师讲授内容多,学生思维参与少;智力教育功能发挥的多,非智力教育功能发挥的少。要实现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的创新,首先要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改革课堂讲授结构,增强课堂讲授的开放性;再次是要缩短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充分发挥课堂讲授的非智力教育功能。
关键词:课堂讲授;教师;学生
一、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教学设计上,教法考虑多,学法涉及少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的前提条件。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学法都成为制约课堂讲授质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并非等量齐观,其中,学生的学法是决定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从教师课堂讲授前教学设计的实际情况看,一般都比较重视教材和方法的设计。而在方法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教师教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少考虑,只把教师的教法作为课堂讲授成败的决定因素。这一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课堂讲授目标的实现。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个:一是认知前提条件,即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二是情意前提特性,即学生形成动机,以便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三是教学的质量,即教师教学适合学生的程度。这三个变量对学习达成度的影响作用,分别占50%,25%,25%。优秀教师的课堂讲授经验也表明,教师的教法必须考虑学生的学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课堂讲授就变成了课堂灌输,难以实现课堂讲授的既定目标。可见,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教法,轻视学法,既不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在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多,思维参与少
主要表现在:一是讲授时数多,自主学习时间少。在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时总量为2800~3000学时,其中90%以上为课堂讲授时数,平均周课时在20课时以上,占用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和知识内化的时间;二是单一讲授多,自主思维少。目前在高师院校课堂讲授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重复讲授、启发不当和引导失“度”。重复讲授是指课堂讲授的内容实际上是完全重复或大部分重复教材内容,尤其文科专业理论课教学更为突出。这种貌似讲授内容丰富,实则“泛讲”、“滥讲”的重复讲授方式,是一种低效高耗的讲授方式。因为课堂大部分时间里传授的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获得的“昔时”信息,而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介绍的太少,学生缺乏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思维参与度较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不当则指讲授中启而不发或启而乱发,干扰了学生的思维心境,学生思维迟缓,思路不通,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引导失“度”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自己本身就没有明确学生应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因而在讲授过程中,盲目引导,要么让学生一会儿思考这个问题,一会儿又思考那个问题,还不时提醒学生思考中应注意的事项,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形成的思路不时被教师的“过度”引导所分散,难以集中注意力去思考某个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和思维品质的深刻性;要么淡化问题,使学生不愿提问题,学生提得早,教师强调此问题后面要讲,学生提得晚,教师又说此问题前面已经讲过,结果把有问题的学生引导的“没问题”了,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受挫,只能变成被动接受教师讲授内容的容器。
(三)在功能发挥上,智力教育功能发挥的多,非智力教育功能发挥的少
自17世纪夸美纽斯倡导班级授课制以来,一直主要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然而,课堂讲授自身的结构和性质却把自己牢牢定位于知识的传授以及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也就是说课堂讲授注意发挥其智力教育功能,而对其非智力教育功能是弱视的。从学者们对课堂讲授功能和作用的研究来看,前苏联的教学论专家把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的功能作用概括为:(1)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3)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观点,形成信念和相应的各种社会行为习惯。这一认识实际上充分肯定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在智力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即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智力水平。从课堂讲授实践来看,目前地方高师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认为,课堂讲授就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着眼于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大量的知识信息,并以此作为评价课堂讲授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实现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营造轻松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课堂讲授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在不正确的学生观支配下,所形成的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处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在课堂讲授中,努力创设期待、关注、热爱和尊重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课堂环境氛围,从而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表明,课堂人际关系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堂讲授的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和交流、互相倾听和沟通、互相尊重和信任。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产生教师期待效应,使学生敏感的觉察到教师的期待,从而引起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由外在学习行为上的主动参与向内在思维活动上的积极参与转化。对教师而言,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除了在课堂讲授中以正确的学生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之外,还要努力提高课堂讲授艺术,做到讲授的科学性与讲授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达到无声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和谐统一,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双向互动。
(二)改革课堂讲授结构,增强课堂讲授的开放性
高师院校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学能力,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为教师改革课堂讲授结构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打破以教师作为唯一的课堂讲授主体的活动结构,首先要提倡讲授主体的多元化,不但教师是讲授的主体,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都是讲授的主体;其次,大胆引入西方高校教学中流行的Seminar教学法(课堂讨论),形成师生多向互动的、多通道传输知识信息的“立体式”的课堂讲授结构;再次,要增强课堂讲授的开放性。具体包括:一是讲授内容的开放性。教师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调整、变更和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多的信息,产生创造性思维。二是课堂讲授时空的开放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入问题情境,使学生找到创造的契入点,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价值,产生创造性的成果。三是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教师不仅要以问引问,向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范例,使学生能问、会问,更重要的是要尽量设计和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或发散性的问题,使学生有充分思考、想象和发表意见的余地。
(三)缩短师生双方的空间距离,充分发挥课堂讲授的非智力教育功能
教学理论研究者认为,课堂讲授过程中,讲台是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一个最大障碍,它加大了师生间的距离,不利于距离语言的正常发挥。所谓“距离语言”是行为语言的范畴,即通过交往过程中交往双方的空间距离及其变化来表达彼此的情感、意图和关系程度。那么,要缩短师生双方在课堂讲授中的空间距离,一方面要进行课堂讲授的“角色换位”,即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学生可以走上讲台,使师生间的“公共距离”缩短为“亲切距离”,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增强课堂讲授的活力;另一方面,师生间的角色互易,打破了教师作为唯一的讲授主体“高高在上”的“一言堂”的局面,使课堂讲授由静态的、单向的信息传输变为动态的、多向的信念传输,从而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和教师“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负面心理效应。不仅如此,“讲台障碍”消除后,使得师生共处“同一水平线上”,学生能平等参与课堂活动,有了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在教师积极的鼓励、肯定的评价过程中,体验到自主参与课堂活动的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成功的自豪感,也使得师生间、生生间形成一种互勉、互助、互爱、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每个学生都把自我融入了群体之中,感到自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而去关心别人,同时又能得到别人的关心,使每个学生获得一种归属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1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