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社区学院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莹 吴海光
摘要:农村教育的现实困境在于其教育目标难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农村教育的理想出路在于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的真正融合,其最有效的途径是创办农村社区学院,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关键词:农村;社区学院;建设
一、农村教育的困境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无疑,农村教育在现代农村建设中担负着至关重要、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困境重重、饱受非议。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并且配置不尽合理;教学条件和设备极其落后;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如此等等。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农村教育的最大困境还在于其目标的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①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考大学,“跳龙门”是众多农村家庭挣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唯一路途。所以农村推行单一应试教育的趋势一直愈演愈烈、有增无减。这一方面造成一小部分优秀人才通过高考如愿以偿地进入城市;而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被城市高校拒之门外后只能返回农村又面临无业可就的无奈现实。据统计,在现有的学历教育中,有80%的农村孩子上不了大学,加之这些人曾经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单纯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涉不大的应试教育,于是他们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走出校门,回到农门,致富无门”的窘境。很显然,这样的农村教育很难适应农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而现行的农职教育基本上是承袭套用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成人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泛。有些地方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彼此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相应地,一些农村教育的科技产出与科技传播能力较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科教结合。总而言之,当前农村教育结构单一化,特别是农村教育应试化、城市化倾向十分严重,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相当普遍,教育功能和教育内容单一化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寻求一条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农村教育的出路
一直以来困扰我国农村教育的重大问题在于目标定位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背离,这一方面导致农村教育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功能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也致使农村教育无法从经济社会中寻求到刺激和支持。尽管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诸如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以刺激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但事实上这些措施只是权宜一时的治标之策,而非解决农村教育的根本之途。我们认为,农村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教育与社会、经济特别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紧密融合,使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息息相通,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农村教育与社会的一体化。首先,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教育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作为开放系统的农村教育必然要与社会诸多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农村教育不是游离于农村之外独立生存的,所以只有打破农村教育与农村之间的人为樊篱,才能解决农村教育中现存的诸多问题。②其次,从农村教育的教育内容而言,随着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任何单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都不可能满足农村和农民的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因此,农村教育应为社会提供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形式多样的立体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各方面的教育需要,并充分发挥其多种服务功能,使整个社会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后,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融合的条件愈益成熟,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可以通过人才的供给、科技的创造与转化、文化的传播等形式实现与农村的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教育的发展,也逐渐需要社会特别是农村充分的参与和支持。综上所言,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农村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融合贯通。这种理念关照下的农村教育是应社会性的、开放性的、灵活多样的,而不是脱离农民群众的,与农村社会发展相脱节、相背离的,人们可按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随时随地去接受和获有。农村社会要求农村的初、中等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则为这种普及化和大众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农村教育的现实状况为发展农村区域性、实用性的大学――农村社区学院提供了契机。
三、农村社区发展学院的使命
(一)深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③这一点在知识经济时代表现尤甚。目前的普遍事实是农民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有强烈的高等教育愿望却又无力支付高昂的高等教育费用。而农村社区学院具有入学门槛低、收费少、学制短、办学灵活等优点,从而为广大的农村学员接受进一步的高等教育大开了方便之门,把滞留在农村的绝大多数青年都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劳动力。如果说城市高校是为城市经济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殿堂的话,那么农村社区发展学院则是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独身造就人才的摇篮。可以想见,在未来几年内,社区学院将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留得住,用的上,用的好”的实用型人才。
(二)搭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平台。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区的构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必须以学习化社区的普及为前提和基础。而学习化社区意味着社区内成员都是终身学习者,其学习权利获得充分保障,个人可以在最方便的时间、场所利用多元化的工具进行学习。农村社区学院作为教育和培训中心,它“上挂”各类高等院校,“下联”各级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横沟”各种地方教育机构,为社区学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最直接边界的学习场所和设施;它立足于一个县或市,辐射周边地区,针对农村成年居民的教育需要,开展各级学历教育和各类非学历培训;它通过县、乡、村三级教育网,真正将终身教育思想落实到每一位具体的农民身上,将中国广大的农村社区建成学习型的社区。
(三)构设农村和谐社区的桥梁。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在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有其特殊的责任,其意义不仅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还在于通过其辐射和引导功能为社会提供一个健康民主的范式和人们在公共领域中实践活动的榜样,成为引领社会规范的首善之地和和谐之区。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价值、理想等势必会产生一些变化,如这种变化如不善加引导,必然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社
会动荡不安。作为社区内的高等教育机构,社会学院不仅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还是社区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成为社区先进文化、良好道德风尚的辐射源,充分发挥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减震器、安全阀功能,为农村社会和谐社区的创建做出其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四、农村社区学院发展的探索
(一)健全法规,加大宣传。社区学院的创建和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关于社区学院建设和管理的专门法规,这就使社区学院从创建到管理都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非正式状态。由于创办不规范,势必造成其职能不清,严重制约其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在总结经验,继续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和本地具体情况制订有关社区学院的法规(暂行亦可),将社区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尽快纳入政府行为,使之从一开始就在健康和规范的轨道上发展前行。其次,要加大宣传,提高大众对社区学院的认可度。农村社区学院的发展尚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它的办学性质和特征不够明确,内部管理和专业设置还存在种种不足,这使人们难免对其产生一定的歧视和偏见。对此,在健全法规的同时,也应该通过各种传媒手段,运用多种方法加大对社区学院的宣传力度,使人们逐渐了解社区学院,进而接受和认可社区学院。
(二)整合资源,合作共建。在目前阶段,严格来讲,农村社区学院还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一种普及意义上的学院,是一种社区教育的依托和载体。它的建立在于着眼于综合利用当地既有的教育资源,同时社区学院要发挥为社区服务的优势,挖掘社区的潜力,与社区工商企业合作,积极寻求多方资助,比如,可运用产业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鼓励社会、企业等募资兴办社会学院。募资的范围应当是广泛的,从学生个人、家长到政府部门,从工商企业到外资企业,都有可能募资,而且要大力制造社会支持教育的社会舆论。以美国为例,支持教育的舆论在近半个世纪无所不在,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平民百姓,大至工商企业,小至家庭个人,慷慨解囊,捐助教育的行动到处可见。④总之,有关部门要打破地区和行业的界限,本着“共同开发,利益均享”的原则,通力合作、携手共建社区学院。
(三)因地制宜,凸显特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要面向社会,展开竞争。为此社区学院只有不断增强服务地方意识,办出特色,形成优势,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美国社区学院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昌盛不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是其制胜法宝。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学院的建立标准和模式不必要也不可能整齐划一。每一所学院都要矢志不移地立足于本地区实际需要,在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和创建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内容和管理模式,从而办出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社区学院。市场经济独宠那种有鲜明的有个性的人才,社区学院的特色化实践恰恰与主体性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呼应,只有实践特色、凸现特色,才能最终培养出有个性、显特长、富创造力的人才,才能牢牢把握住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四)宽进严出,保证质量。国内外短期高等教育结构发展的经验充分说明,良好的教育质量是短期高等教育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美国社区学院的沉痛教训就在于创始之初过分地偏重于市场需求和职业教育专业化,没有很好地控制质量管理,从而致使公众一度对社区学院的存在的必要性和水准产生了质疑。为满足所有求学者的需要,我国社区学院也实行开放式招生,来源广泛的学员势必使生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为保障毕业生培养质量,对学生必须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比如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建立学分制。同时,要花大气力对师资队伍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造和补充,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物之初生,其形必丑。作为一种起步尚晚的新生事物,农村社区发展的学院的建设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相信,在农村教育的现实条件下,农村社区学院的建设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它必定在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
注释:
①刘尧.发展农村高等教育:振兴中国农村经济[J].现代大学教育,2002,(6).
②申培轩.社区学院是农村教育的最佳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0(7).
③刘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农村高等教育[J].西北农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3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