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爱社 关红莲

  摘 要: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中学生普遍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这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主要的是使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无法落到实处。本人想就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低效性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25-03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谜,入谜才能钻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教材内容抽象乏味以及学生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面对如此困境我认为除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素质外,关键还是要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改革从何入手?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侯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想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点个人的浅薄认识。
  一、激发兴趣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厌恶这位老师,要想使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互敬互重、友爱和睦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名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情、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点化”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孔子说的“温故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点化”旧知识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过渡的阶段,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学生在课堂中很容易进入角色。第二,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谚语……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能勾起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比如在讲“社会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会涉及到社会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可提示学生回忆客观唯心主义关于神创论的“六日工程”情景,再回答人类和人类社会哪个先产生的问题。利用社会的含义,学生得出了人类和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的结论。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再加上教师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兴奋,从而激发出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运用情趣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它让理论回“娘家”,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它的特点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即以情趣为“糖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苦涩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例如,我在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时,出示了一幅题为“差距”的漫画,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南北半球大小悬殊的奇怪的地球仪,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分析,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掌握了有关新殖民主义的知识,下课后,学生依旧兴趣盎然。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满堂灌”注入式的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
  传统的教学总是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前提,从发展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是消极的,它不利于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除了最低的教学界限(现有水平)外,还存在着最高的教学界限(潜在水平),他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发展的最佳界限,这个理论为教学时适当提高教学难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教学时适当地增加难度可以刺激智力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新的刺激物在学生大脑中产生不协调和冲突,它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便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在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摘取果子时有“跳一跳”的冲动,做到难而有趣。
  (六)运用知识的效果激励学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这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愿望、有行动,但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便难以产生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他们觉得学了有用、有效果,就会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喜有所得的满足感。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正强化,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用,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重要性的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的原则,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首先,要发挥政治理论在分析说明现实问题中的独特功能。思想政治课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的理论,都可以用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次,要展现政治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能够说明如何改造世界。学好政治理论,就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把学习内容和时事结合起来,采用新闻评析的形式一事一议;以现实材料为背景,编写课后思考题;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
  (一)幽默。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运用教育幽默就要掌握大量的幽默素材,教学幽默的素材很多,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
  (1)教材中的幽默。这是教学幽默中的“富矿”所在,最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教材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插图都富有幽默感,可以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感,而新鲜好奇正是诱发学习兴趣是积极因素。例如,在讲授政治常识“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时出示“驴子和大象”的漫画。这幅漫画形象地说明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竞选中轮流执政,其实质都是代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从而使学生理解到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也只不过是驴(民主党)和象(共和党)玩的“跷跷板游戏”而已,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2)艺术作品中的幽默。许多笑话、漫画、相声、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等,无不妙趣横生。教师信手拈来,便可获得极好的幽默效果。如讲述教条主义的危害时,跟学生讲个笑话:粮店的职工对经理说:“经理,老鼠跑到油缸里去了。”经理问:“你把它捞出来了吗?”职工回答:“没有,我把猫放下去了。”学生在笑声中认识了教条主义的危害。
  (3)生活中的幽默。如教师、学生和周围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轶闻趣事和出现的形象比喻、俏皮话、顺口溜、打油诗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素材,教师应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精心运用。如在讲述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时可以运用一句顺口溜:“多劳户,你别喜,平均主义不由你;少劳户,你别忧,分配东西按人头。”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的不是压抑和沉闷,而是愉快和轻松。
  (二)音乐。使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时,先播放音乐《说句心里话》,接着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想家?既然想家我为什么还要出来当兵?我和妈妈、他人之间,家与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后归纳: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联系。这样导入,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讲述的概念、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对教师在理论上的讲解不感兴趣,因此在理论讲解时借助于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如在讲“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时可插播音乐《山不转水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在转……”通俗的歌曲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枯燥乏味的哲学原理变得形象生动。
  (三)实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助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在装有半杯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小块金属钠,放金属钠之前先让学生想想会有什么结果,接着将钠放入透明玻璃杯内,让学生观察期间的变化,然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哲学观点,同时使学生对学哲学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电教媒体。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感知的基础上的。教学中运用富有直观性的电教媒体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实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的矛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红旗渠》片段,使学生目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设成就;然后再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段,使学生看到广大山区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学生看完录象的基础上,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五)寓言、典故。思想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深奥抽象,而寓言典故则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剖析观点时,适当地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例如:用“拔苗助长”的寓言说明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说明普遍联系的原理;用“荆人袭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五十步笑百步”、“愚人吃饼”说明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等等,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气氛生动活跃。
  (六)诗话。诗话可以使干巴枯燥的内容变得妙不可言,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感染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如在讲述实事求是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列举了这么一段诗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次同他的老师一起郊游,行至一条小河的桥头,发现河上一具女尸,他的老师信口吟道:“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板桥问老师:老师怎么知道那女子十六岁呢?你又怎么知道她是被风吹落水的呢?老师你还看见她的三魂七魄在水上游荡吗?老师被问的哑口无言,只好说:你看呢?郑板桥便吟道:“谁家女多娇,何故落水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两首小诗,谁优谁劣,不辩自明,重要的是办事情必须实事求是的哲理自然而然印在学生脑海里。
  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途径和手段远非以上数种,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教导学生的有效途径。我们政治教师只要肯下苦功,启迪真理的钥匙就会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就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愿我们的共同努力,迎来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美好明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3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