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亚领

  摘 要: 脱离了生活的数学,必将是空洞、抽象、乏味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害无利。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生活化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种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60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27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我们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