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之中巧练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红梅

  摘 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挖掘作文练笔契机,在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的教学中巧妙指导学生练笔,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精华充实自己,把学到的内容自发地迁移到写作中,增强表达欲望,做到由被动到主动,由“怕写”到“乐写”,达到“养成习惯、培养能力、训练技能”的目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练笔 同步发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凭据”,是“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的示例”,是“写作的范本”,是“举一反三”、“窥斑见一豹”的“例子”。教材中的作品大都是专家编委们精心挑选的经典,只要善于捕捉,及时挖掘作文练笔契机,就能找到其中所蕴含的写作训练点,挖掘出教材中的写作素材,从而安排必要的练笔活动。巧妙利用教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练笔,不仅能够满足其表达的愿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学生养成阅读与写作的良好习惯。
  一、触景生情巧点拨――教学写景类散文时的练笔
  写景散文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学习此类文章,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斑斓,感受到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借鉴课文中的写法,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使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作者采用正侧面结合的方法,把春草写得很可爱。“偷偷的”、“钻”用得特别好,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使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用拟人的手法把春花写活了。“野花遍地:咋样的,有名字的,没有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在学习作者的这些写法之后,为了使学生掌握拟人手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的方法,我当即布置了作文片断描写:要求学生自由选材,仿照课文去写。在及时的点拨和训练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逐渐吸收课文规范的语言,写作能力也逐渐增强。
  二、巧借形象把话拉――教学小说时的练笔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对于小说可让学生仿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也可进行情境再现的续写。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又能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例如:《故乡》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动作描写:“手捏,用力刺去,扫,支,撒,看,拉,罩”,让学生去想象少年闰土的健康可爱,聪明健谈,机灵多智的性格特点。通过品析,学生掌握了这种写法,我让学生仿写一段人物的外貌动作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过后,在学生研读了小说的高潮部分,品析了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段情境,让学生口头续写。(1)“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她与丈夫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这个练习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大胆想象巧“生花”――教学诗歌时改写练笔
  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诗歌,这些诗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由于表达的需要,诗歌中有许多的内容情节被高度浓缩,这为学生练笔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补充省略的内容。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可让学生对其扩写,还可以用第一人称写成一篇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记叙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每一首诗歌,都可以让学生扩写,一方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进行很好的练笔,一举两得。
  此外,还可以利用教材,适当改变体裁,变换叙述角度,指导学生练笔。如可以让学生把《捕蛇者说》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改写,更深刻、更直接地感悟“苛政猛于虎”的罪恶,激起对丑恶社会制度的仇恨;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给蒋氏的慰问信,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皇帝的新装》、《多收了三五斗》等文章可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加以评价。以课文为依据,换个角度,重叙课文相关内容,在不断的强化训练下,学生对这样的练笔活动会习惯成自然,从而使语感不断增强,词汇不断丰富,叙事条理更加清晰,语句写得更加通顺,越写兴趣越浓,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经常借助阅读内容进行练笔,各种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逐渐地把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有关内容自发地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正如鲁迅所说:“自己的作文,就是多看多练,此外并无心得和手法。”阅读与写作的同步发展,最终还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学生才会不断从阅读中汲取精华充实自己,不断增强表达欲望,真正做到由被动到主动,由“怕写”到“乐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