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自读文”教学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成永祥
自读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数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教师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不给必要的提示检查,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影响学习效果。自读文与讲读文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讲读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揭示规律,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目的在于给学生新鲜准确的知识。而自读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使单元知识得到练习。由此观之,自读文能使讲读文的学习信息得到反馈,因此,探索改革自读文的教学方法,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授以会学“自读文”的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就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处。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归纳法
完成自读文教学任务,必须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
(三)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做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
(四)目标阅读法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学优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但是,课内自读文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地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须抓住导读设计的契机,因为科学的设计导读是自读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二、“自读文”导读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导读的设计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
(二)导读设计力求“因势利导”
有经验的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以读带练,以练带读,读练结合,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三)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争议性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能引起争议性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静水中投一石子,必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这样,通过争议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能提高学生分析、议论、鉴赏文章的能力。
(四)导读的设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有经验的作家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无疑是有益的,对自读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强化的作用。这样,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调动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宗旨,根据自读文的特点、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文”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文”的关键。
因此,要想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之后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了解自读文课型特点、“自读文”与“讲读文”关系的同时,去搞好“自读文”导读设计,传授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学法,这可说是一条提高“自读文”教学水平的可行途径。但问题远不能到此就宣告解决,它的深广复杂性也可说是留给语文教师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