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颖
摘 要: “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高职院校过去传统的“2+1”教学模式,旨在强调“学校―企业”循环、递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职场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了适应这种新模式,高职院校需切身提升学生的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管理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将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型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型发展模式[1]。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校在吸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学校+企业+员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何构建适应、对接、推动“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1.“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第一学年,学生接受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分批分段送入企业学习,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学习,根据企业不同的岗位要求,有选择性地开展项目化教学;第二学年,把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师徒制”培训,即企业指派能工巧匠担当师傅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作为徒弟进行学习和工作,提高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凸显“学校+企业”的紧密结合;第三学年,把学生送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岗位轮训,使学生熟悉不同的岗位,具备岗位核心能力,独立从事岗位工作,成为一个真实的“员工”,进而形成“职业人”,凸显“企业+员工”特色。
1.2“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
“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高职院校传统的“2+1”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学校―企业”循环、递进的培养方式,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专业人才实现了“学生”―“兼职员工”―“职业人”的快速转变,实现了“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并且在“学校+企业+员工”模式运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通有无,实现双向共赢,为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作出积极的有益尝试,对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2.构建与“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一切内部组织、管理、规范形式等的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其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应紧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其管理方法的创新应适宜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为突破口,其管理文化的提升应结合办学特色的具体形式为载体[2]。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除了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外,还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方式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对于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基本呈现一种以“说教”和“管教”为基本特征的单向的、主体缺失的行为[3]。而“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以职业素质为重点的“柔性化”管理,所以构建与“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3.构建与“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的措施
在全面了解“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大胆探索,构建适应高职院校“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模式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
3.1创新学生管理的组织构架和制度
“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工作不是单单通过谈谈话、聊聊天、搞搞活动就能达到目的,由于教育客体和教学环境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很多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由于学生的时间、人数等原因而无法开展,为此,我们优化了学生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一方面,通过建立学校、企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三者之间的互动性。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譬如,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定期走访不同的实训单位,通过网络定期跟踪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习实训情况,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问题。
3.2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管理理念
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是育才、育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造就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社会劳动者。将学生入学时不同个性差异的“材”培养成为毕业时具有一技之长的“才”,这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以人为本”实现了以管理为本向以学生需求为本的转变,把“重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依赖学生、满足学生、发展学生、”的精神贯注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如设立“学生信箱”,鼓励学生给学校提建议,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再出现“石沉大海”的现象。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学生,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觉悟,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
3.3创建企业形态的高职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与互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行“校企融合”,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服务于企业的需要;是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是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因此,创建“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园企业文化迫在眉睫。
首先,学校必须主动学习和研究企业文化。设置专职教师从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研究;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及相关人文课程,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并开展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定期选派相关人员(如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并感受企业文化。其次,邀请企业精英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征求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书面意见和想法;成立有优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企业精英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会议等。最后,注重来自企业的反馈信息。要有专门的途径来获得企业各个部门就学院校园文化对毕业生影响的评价,学院的就业指导部门和各专业在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要把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状况和企业各个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作为重要的调查内容,调查时要制定出细化分解的表格[4]。
总之,在“学校+企业+员工”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自觉主动地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栾永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王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条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杨晔雄.如何理解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融[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