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之浅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翠敏

  摘 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进而认知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
  关键词: 语文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多少年来阅读教学一直是重头戏。语文教师和学生所花的时间最长,所下的功夫最大,所耗的精力最多的是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状况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是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
  一、化繁为简,让学生在集中性学习中形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突出《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它的重点是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在方法与过程上,以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有效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变为自身的情感体验,既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略课文的内涵,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阅读,其结果将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要避免烦琐化,应突出重点。这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都要确立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化繁为简,让学生形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变“讲堂”为“学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空间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课堂的特点:建构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获得阅读的情感体验。这特点突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如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时,对于“祥林嫂之死”,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祥林嫂是被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达成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人”的共识,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会增强。
  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渔”授以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展示出学习的主体性,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自己获取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质疑、释疑中的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变接受者为发现者,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
  在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课堂上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走进教师设计的框架,忽视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关注。
  新课程认为,阅读行为的实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学生阅读“个性化”,决定了语文课本不再是教本,而是读本,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必须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真正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全面互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的答疑者,而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自觉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中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在这种阅读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以学生为本,做引导学生质疑解难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留给学生以个性化阅读和探究阅读的空间,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引领学生以普通人的真实情感与作品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空洞的评价,这样即使最后得出的结论与权威的观点不一致,也有其价值。因为那毕竟学生自己与作品对话的结果,是真切的感受,是真正的读书。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选择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魏福太.重新审视阅读活动.甘肃教育,2007,(14).
  [2]李晋钰.阅读――思想碰撞之旅.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5.
  [3]韩玉兰,朱德彩.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山东教育,1997,(19).
  [4]余养健.高中语文读写新视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