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生活化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明华
摘 要: 数学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自主创新 生活化教学 探索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对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时老师也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体现出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单纯应付考试,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我接着说现在有一块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发的学习需求,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以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85-97=18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感到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思考:妈妈带了18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8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还要再加上。这样教学,使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公开课“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队旗的面积。通过这一学习,我欣慰地看到,学生的思维多种多样,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三、统计教学的生活化
统计训练“生活化”是指把统计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上完“统计”这一课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统计一下我校共有多少人?”话音刚落,学生便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去问班主任每个班有多少人再加起来就可以了;还有学生说去问教导主任;还有学生说到学校的校长办公室直接查电脑就行了不用算。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自主创新意识。
四、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应用题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譬如在上“怎样最合算”这一课之前,学生有的深入到公园,了解公园一周内游客划船的次数;有的深入到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在学完怎样最合算的应用题解法之后,学生能根据自己调查得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怎样最合算的应用题。又如:学习百分率,让学生向父母了解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出油率等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可以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可适时地问:“你认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联系生活便知晓它的特征。对于“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的大小”,学生不是很清楚,只是模糊地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那100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呢?为此,在教学中,我特意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领略1公顷的大小,同时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当然,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的“求平均数的问题”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我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