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自主学习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人们各种信息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更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且具有丰富外延。为了给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竞争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自主学习就是从根本上有别于传统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其独立地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跟着依样画葫芦,葫芦画好后上交,就意味着这节课的结束。这样的课堂老师教起来轻松,因此这种“师传生受”的授课方式备受师生的追捧。殊不知,这样的授课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学生习惯跟着老师的脚步走,很容易滋生依赖心理,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逐渐丧失,自主学习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而IT界的“摩尔定律”足以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学生今天“学会”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可能“过时”,要想持续地更新信息技术知识,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始终贯穿“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思想,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尤其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操作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学习信息技术所必需的,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必要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1.要体现课堂民主性。建立师生和谐关系,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师要使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欲望,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抛弃“师道尊严”的束缚,除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关心学生,更要学会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其次,要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土壤。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2.要体现课堂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具体有三点:(1)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2)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3.要树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潜能,指导、组织、帮助、激励学生去学习,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策略的能力,必须使学生更具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尽可能多地把学习活动交由学生自主安排和进行,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
  (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自学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学产生兴趣。有人说,既然是自学,那还要老师干啥?其实不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几点原则。
  1.激趣性原则。我们在教学时需注重选取与现代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内容,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尤其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网络技术优势通过形、光、声、色等效果,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诱发学生探求新知的良好动机。例如,学生在学习表格是使用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热门目标“学生课程表”,然后利用制作课程表过程中的疑问(表格制作、编辑等一些问题)进行学习,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步步设疑,同时也激发学生好奇心理,一堂课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到知识。
  2.主体性原则。在有限的40分钟内,教师要设问精当。在一堂课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思维价值的,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考题,让学生先行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教师重在授法,学生贵在领悟,学法渗透教法之中。教师要少讲一点,讲精一点,讲巧一点,学生通过实践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3.差异性原则。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存在差异,教师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诱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注重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二)引导学生,获取最佳效果。
  有了兴趣,学生自学就有了动力。但光有兴趣,也不一定能学好信息技术,还要让兴趣持久。怎样才能够让兴趣持久呢?
  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应用中去学习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确实有用。比如在学习Excel之前,教师可对学生提出一个总的目标要求,即通过学习,帮老师处理一个班级的学习成绩,能在输入各科成绩的基础上,自动算出总分,并能按各科成绩及总分进行各种统计。
  (四)拓展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由于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去自学教材,去寻找课本之内,以及课本以外的方法来完成任务。“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找方法,而且积极鼓励课本之外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他们自己的个性。此时的课堂只是大家交流方法的时间与地点。
  (五)优化教育评价方式,适时进行激励,强化学习动机。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灵魂。它以评价主体的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的积极功能等核心特点反衬当前教育评价的缺陷:评价主体的消极被动,评价方式方法的单一、僵化忽视结果反馈的科学化过程。发展性评价以人为本,立足于个体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6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