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益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来不得半点浮躁。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会发现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课堂教育教学的内涵和肩负的责任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急功近利”现象是有害的、不能容忍的。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中学政治课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政治课确实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要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此,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1.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不同于教学形式,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如采用宽容能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完全按照自己内在的个体需求无拘束地发展思维能力;或施行控制手段,对学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制约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进行,又能让学生按照外在的某种需要发展。我认为,真正体现教育教学真谛的课堂教学气氛不在于是“活”还是“死”,而应该在于是“实”还是“虚”。无论是“活”的还是“死”的形式,如果不能使学生自身个性得到发展,无法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获得有益于自身成长的因素,都是虚的。而学生若能够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既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能从外部资源中找到有益自己发展的因素为自己所用,那就是实的。例如,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就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形:情感型的教师采用讲解策略效果比较好,因为他可以发挥自身的情感能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效果优于让学生自己探究的教学策略;理智型的教师则宜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情感等感染力,相互影响的效果优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2.恰当引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政治课教学只是老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是激发不了学生兴趣、激活不了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而要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寓教于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活动,使学生感到无比的乐趣,在轻松愉快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如用学过的知识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社会调查等。尤其是辩论会和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一开展这样的活动,笑声此起彼伏,学生收获很大。由于政治课以其深刻的理论内容涵盖自然、社会、人文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应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要广识博览,取精用宏,恰当引证,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在讲述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时,朗诵一首西方人的短诗《钉子》:“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铁蹄/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几乎不费口舌,就能使学生对这一哲理豁然开朗,而且印象深刻。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警句格言、寓言故事都可加以撷取,为我所用。同时,也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如:电影、电视、录像、录音、投影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一切视听感觉,使抽象的知识尽可能地具体形象、生动,这样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内驱力。学生也可以学到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能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又能对学生进行生动的道德、法制方面教育。
3.立足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提高一节课45分钟的效率,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教师需要吃“透”教材,加深理解。政治课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中一定要理清头绪,深入理解,句句吃透,层层分清。如讲“物质”这个概念,可把它划分为以下几层:(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不是其他学科对“物质”的解释。(2)“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是第一性的,是客观的。(3)“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不等于“已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只表明意识能够反映物质,不是意识已反映了物质。(4)“客观实在”,是对实实在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分层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细细领会,这样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就会牢牢地烙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
4.师生互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面对蓬勃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和渴求新知识新思维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提倡有激情、有微笑的政治课教学,即快乐教学。政治课课堂教学尤其要将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政治课课堂教学常用的情境包括认知情境、情感情境、问题情境,这里简单谈谈问题情境的创设。所谓问题情境,即以质疑的方式而创设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前进”。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善于设问,经常设问,可以使学生异常兴奋,议论纷纷。政治课教师要做到:以问题切入,以问题引导,以问题过渡,以问题深化;在设问质疑,答疑解惑,师生互问互答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含有大量信息,而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更为纷繁复杂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读、练、动”为基本课型,在训练学生基础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鉴别、选择、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联系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即直接经验),努力培养学生获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和五花八门的各种信息,能够分清良与莠、是与非,从而辩证地关注时政,客观地认识生活,科学地预测未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71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