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琳

  摘 要: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英语语言和文化,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仅仅学习某种语言而不注意学习这种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就很难完全理解和正确得体地使用所学语言。因此,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本文简要地叙述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必要性,以及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几种方法,以期能够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 导入
  
  一、前言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指导方向,一般着重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传授,以及机械的句型练习,却忽视了英语的素质教育,即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重语言轻文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得体地应用英语语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文化背景知识(culture background knowledge)是指在学习和运用外语时,人们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掌握语言知识有助于正确使用句子结构,熟悉文化背景知识则有利于恰当使用外语。也就是说,阅读者在阅读之前就应该拥有和外国文化相关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比如读者在阅读之前获得的语言知识、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和生活常识等都将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胡文仲(1998)教授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乃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胡文仲,1999)由此可见,英语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问题。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将无法提高(王福祥、吴汉樱,1994)。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涉及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包括交际场合。他认为,语言交际能力是用我们学过的语言知识点有效而正确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和不同的人进行交际。他指出,一个人的语言掌握得好还是不好,不仅取决于他会造符合语法的句子,而且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即交际时的适当性和得体性。这两个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换言之,就是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恰到好处地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冒犯他人的隐私和忌讳等。因此,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须贯穿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方法
  1.介绍法――教师直接讲解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作介绍。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书本为依据,一上课就开始讲解书本上所涉及到的词汇语法等知识,而无暇顾及其他知识。我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经历为依据,有意识地改变传统模式,每堂课在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传授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体制、风俗习惯、传统、道德、社会文化、生活方式、言语礼节、习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知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熏陶。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一方面,真正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到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都有所拓宽;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语言学习与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层理解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也可以培养其文化比较能力及对待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文化素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词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即在教授词汇时,除揭示词汇和成语的表概念部分的词汇意义外,还讲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词源典故。这种方法不讲究系统性,随时碰到随时教,细水长流,集腋成裘。例如bat(蝙蝠),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因为汉语里“蝠”与“福”同音,而“蝠”谐音“福禄”,因此蝙蝠表示财富、地位、吉利。在欧洲民间传说中,蝙蝠总是和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和中国对猫头鹰的感觉相近。英语成语中也体现了对于bat有坏的联想,如as blind as bat(有眼无珠),has bat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等。因此,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异才能深刻理解内涵意义,翻译时才不会扭曲原意。
  2.学生实践法――指导阅读和让学生参与教学
  仅凭英语教课书上的文章就想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不可能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书刊、报纸和杂志,要求学生有规律、有计划地阅读,不断地积累知识,阅读完后进行口语练习和写作练习,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谓一举三得。除此之外,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则是可培养学生合作交际能力的集体学习活动,为学生开辟第二教学课堂。让学生将相关教学内容改编成对话或剧本,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和对外国文化的敏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用英语思维来展开对话和安排剧情,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或场合的话应指出来,还要不断提醒他们从细节做起,如语音、语调、表情、用词甚至手势等。例如:在学习“Care If the Elderly:A Family Matter”(《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四单元)一文时,教师可以介绍学生阅读一些关于美国家庭结构及老年人问题的文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查看课文注释,学生在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之后,就能看到文章所反映出不同的关爱老年人的社会现象,即大家所认为的大部分的美国人把老年人送进养老院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是误解,相反,老年人得到的关爱中80%是来自家人或是亲戚,从而改变自己对美国社会现象的认识。
  3.对比法――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
  对比法又可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通过采用文化对比的方法,在教学中直接说明中外文化差异,使学生掌握英语的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揭示出词汇或语句的文化内涵;比较中西方在问候、称赞、颜色、忌讳语、动植物、姓名、饮食、着装、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再比如英汉两个民族都使用非言语交际手段,但其方式和意义有异有同,文化内涵丰富。如果英语教师能将这些中外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对比,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以及提高学生的外语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一定会有很大帮助。二是给学生分任务,让其在课前搜集资料,上课时教师作为主持人组织正反方的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与课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同,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有助于他们获得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学习“Christmas Spirit”(《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一文时,课前,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有关西方圣诞节习俗方面的背景知识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完整的有关圣诞节习俗方面的背景知识。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课文的理解就轻易多了。课后,组织学生就“Should We Chinese celebrate Christmas?”进行辩论,既加深了学生对圣诞节的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我在教授这一单元时,进行了对比教学分析。会计10级一班共有学生55人,将其分成了每11人一组,并且男女生搭配,我给大家分配的任务是上网或是看书去查西方圣诞节的来历、发展,以及中国春节的传统,并且对比习俗和文化差异,每个人都要在前70分钟的教学中脱稿发言。在后30分钟的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正反方,选出辩手进行“Should We Chinese celebrate Christmas?”该辩题的辩论。辩论非常精彩,辩手观点明确,有理可据,英语表达流利,学生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辩论将本次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寓教于乐,加深理解,增强学生交际能力的效果。会计102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没给学生布置任务,在后30分钟组织的辩论中,学生的参与性明显下降,对文章内涵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多,掌握了词汇、语法,却忽视了英语的实用性,这是学英语最大的忌讳。此外,还可以通过在课外举办英美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与外籍教师进行交流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英语语言教学必须紧密结合英语文化教学,这是改善和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英语教师应帮助学生从英语语言现象中发现文化,再通过掌握文化去指导英语学习与实践。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学的目的和实用性,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语言与文化的探讨,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使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文化的规范教学同步进行,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学习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扫除在今后跨文化交际上的障碍。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张静.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与高校英语教学,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045.htm